人物简介朱安平美术造诣颇深,成果辉煌。现居北京从事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人物成就朱安平国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联办公厅等单位和国内外个人所收藏。其理论著作有《中国画论》、《画梅论》、《中国画意象造型论》、《吴昌硕研究》等。作品集有《铁骨梅花》、《朱安平墨梅画集》、《朱安平梅花作品集》、《朱安平花鸟画集》、《朱安平墨梅小品集》等。《人民画报》、《中国文化报》、《艺术评论》、《文化报》、《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刊物发表其美术作品200余幅,论文27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宁夏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朱安平作过专题报道。艺术风格朱安平以梅花见长,所画梅花用色独特,造型苍劲,不落俗套。著名美术评论家吴启钊在《中华名流》杂志上发表评论:“欣赏到朱安平的梅花作品,觉得甚是惊奇。梅非梅,却是梅,铁骨铮铮,堪称铁骨梅花”,“简单几笔,粗枝枯丫,就表现出了梅花的风骨,一种骨子里的意境,单刀直入,直接体现了梅花的铁骨精神”。由于画梅风格独特,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称为“西北梅花王”。理论著作其一论史前文化美术的抽象思维美术不是意识、精神的虚幻投影,亦不是人脑通过感观器官对客观世界的完全复制,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真、善、美的浓缩提练和升华。这在考察人类史前文化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抽象思维”。一、旧石器时代的朴素美术研究旧石器时代的美术,要从旧石器时代留下来的一些实物去考证。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一直劳动、生息、繁衍在东方这块土地上,在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中华文明。在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语言的产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思维能力则又是艺术创造的萌动条件。从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的遗存,两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距今180万年前的西候度文化遗存的石核,三棱大尖状器来看,人们当时也没有想过造型美方面的问题,只是实用。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造型是多么的美啊,这就是已知的中国的最早造型艺术。人类历史发展到距今约18865土420年的山顶洞人的遗物中就有了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有石坠、石珠、穿孔的兽牙等。它们有力的证明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审美发展的历史。从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去想什么具象美和抽象美的问题,但是,美是在自然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实用的工具,但已有抽象思维的造型信息,这不就是我们近两千年来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美术的最高境界吗?二、新石器时代的美术造型思维大约距今1万年前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了丰富的工艺品,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还有神像,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证实了中国早期美术史的原始足迹。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抽象思维直线纹、人字纹、网络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纹、蛙纹、鱼纹、梭形纹、方格纹。朱安平照片朱安平照片1、马家窑文化类型中的弧线旋转效果,是早期美术抽象思维的杰作。在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的弧线旋转效果图样,用的较多。这种图样以旋涡纹、波状纹、弦纹等多层图案组成。在器物上以几个对称的点多旋涡中心向外旋转,使器物表面形成多个三角形,又在三角形内画旋涡纹,布满空间;在器物下方画几道平行纹,上面画波状纹。这样的纹饰,动感强烈。小小器物纹样有宇宙万物之象,如万倾波涛,气象万千,有如阴阳相间,昼夜复始,还象狂风呼啸,物象萌动,这种朴素的抽象思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用具像表现手法不能表达的。2、抽象的各种姿态鸟纹。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施鸟纹的很多,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中,以鸟的眼睛当中心向四周旋转画出几何形图样,看起来似鸟非鸟,像几只鸟同一眼,又像几只连体鸟,还像一群鸟打斗戏闹上下飞翔,总的说不清楚,也看不明白,只有这些图样能钩起人们的无限想像思维空间,这种抽象思维之精巧,值得我们当今美术家去思索、去研究。3、神奇的蛙纹变化青蛙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一种动物,当时由于食物稀少,蛙也是一种人们经常烹煮的食物,它亦曾是人们一种最早图腾崇拜物之一,把它画在器物上,表现多子多福,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在新石器的彩陶上出现的蛙纹极具抽象性,蛙背画一个不规正的圆,圆面画网状,再画四只脚和头,这是距离具像最接近的画法,以至到后来发展成为一上一下两个“山”字形象和上下折线的三角蛙形图样,这些图样的抽象思维方法,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奇妙叫绝。为我们中国美术创作的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美术思维方法的源头。还有人们熟知的人面、鱼纹和原始人舞蹈图样,这些极具抽象性的纹饰,对我们探求抽象形纹饰及它的渊源和含义有着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抽象思维的方法在美术上的运用,不是新发明,而是一种古老甚至是原始的美术创作的思维方式,要想自己的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必须在艺术的抽象思维上下功夫,才能使自己的创作艺术性更强,特别是中国美术,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08年7月17日版其二现代中国画创作之我见中国画发展,人才层出不穷,名家多如繁星,各种流派、画风百家争鸣,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几十万画家队伍,向着中国画艺术之巅奋进,不要说能攀顶,就是爬到一定的高度,也是很困难的。而艺术作品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流传后世,是每个画家都在奋斗的目标。如何打造自己的风格,走向艺术上的辉煌呢?首先,注重文化人格与艺术人格的修养。任何一个艺术家,都要注重艺术人格与文化人格修养。文化人格是支撑其艺术人格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而艺术人格又是其艺术思想及艺术风格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在历史上能站得住脚的,能够长期留名的艺术家,都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好的画家,笔下的山水虫鸟,无不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无不用笔墨语言道出自己的心语,表达文化精神境界。在千百年的绘画实践中,中国画已形成了独异的民族风采和艺术特征。讲究“立意”,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具体强调画面“形神兼备”。这就是“画品”。所谓“形神兼备”,一是要求在写形的同时把握绘画对象的精气神韵;二是要求在绘画形象中溶入画家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画家画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引得世人理解与共鸣。因此上,艺术人格和文化人格相得益彰,对成就一个艺术家的定位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人格和艺术人格修养愈深,艺术家“画品”就愈高,反之亦然。其次,要有坚实的笔墨功底。在这一点上,无须赘述,如果连笔墨问题都没有解决,谈创作,讲艺术的品位,那是不可能的,是无本之木。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最主要的还有什么呢?第一,将自己的画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各类艺术的根基所在,中国画的根更是深深的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每画必有意,有意必抒怀,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画家们所形成的基本原则,不然,中国画也发展不到今天。这方面,要向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学习。比如:剪纸、刺绣、雕刻等代表了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创造成果对美术创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吃了中国传统文化大品盘的画家,他必然会在中国画民族性的问题上站得住脚跟。第二,融古、今、中、外美术创作的成果。古今中外美术成果,象一个浩瀚的大海繁复庞杂,大海中有无穷无尽的丰富营养,是每一位画家一生难以吸收完的。那么怎么办呢?一个画家就是要集中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在一个画种里面找到自己最熟知的位置。打一个比方,把绘画比行程,比如我们从兰州走北京一路上,熟知西安就画西安,熟知保定就画保定,不知道的就不去管他。熟知的只知其一不行,要知其三、四……一旦选中自己的画种,与此画种相关的古今中外的成果都要去涉猎去研究。一要研究中国当代这画种的发展成果,代表作者代表画以及流派,二要研究外国绘画的最新成果,流派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胸有成竹,渐入门路,渐入佳境。第三,尽情张扬自我,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要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独领风骚,是很困难的,许多人一辈子也完不成。独特风格是学不来的。学来的,有出处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东西。这只能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的努力即所谓的“师古而不泥古”。人们对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而对美的表现就千差万别,这就是同一老师的学生的画风有异的原因。因此,尽情张扬自我,就是打造自己风格的关键所在。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其一,给自己画画,画自己的画。艺术创作本身就意味着标新立异,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子,只有勤奋好悟者,最终才可能获得如郑板桥所说的自己的“体”。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就去张扬,剔除自己觉着俗的东西。尽情挖掘自己内心深处对事物美的感受,这样,挖的愈深,特异的美感就表现的愈好,愈独特。不人云亦云,随大众口味赶时代潮流。最后,自己的心理,以色彩、线条、笔、墨的形式流淌在纸上,呈现在当今画坛,这是自己的画。只有是自己的画,才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站住脚跟的可能。其二,升华自我,自我升华。对某种事物,自己用美术语言把它表现于纸上,自己觉着尽善尽美,这还不行,还需要有一个升华的过程。所谓自我升华,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是把个人英雄主义,根植到爱国主义的土壤里,中国画特别要把它根植到民族主义的土壤里。画画,大多本身就是一个人完成,在尽情张扬自我的过程中,达到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再把它根植于民族的大文化之土壤里,赋于民族精神神韵,这就是“升华自我”。升华自我,就需自我升华,力求自己的创作,能够体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从真、善、美的客观实践中去考察。要去表现奋发向上的精神,要去表现发展中的新事物,要去表现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自我升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好像画龙点睛。升华,使自己通过自我张扬,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融入到社会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宽广的领域里,更深刻揭示或反映客观事物,最终以自我升华,达到社会精神文明的升华,使“人品”与“画品”相得益彰,这才是一个画家所要追求的理想,是在历史上能站稳脚根的基础。总之,画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画家的主观方面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铸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具有鲜明的独创风格的国画作品,能够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不只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而且使人们从这样的作品中发现和感受他人作品不能代替的美。这就是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归宿。——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08年7月5日人物评价其一朱安平“铁骨梅花”的创作理念画梅,多见其用色独特,造型尽显苍劲。观梅花作品,久而品之,又显陈俗。就是那么几种画风,未见有更独特的韵味。欣赏到朱安平的梅花作品,觉得甚是惊奇。梅非梅,却是梅,铁骨铮铮,堪称“铁骨梅花”。朱安平画梅,不俗不艳,虽缺少几分梅花的“娇姿”,缺少几分艳红的花瓣,但是,简单几笔,粗枝枯丫,就表现出了梅花的风骨,一种骨子里的意境。画梅多画其表面的花瓣和姿色,以突出梅花在严寒中的一种傲雪精神,励志、警醒世人。而朱安平的梅花并不如此,所画梅花都突显出了画作的“铁骨”风格。观其画如入其境,虽然没有更多的渲染,铁骨梅花就以这种风格尽显风采。梅花的特点是“傲”,而显现“傲”的方式非常多,古今画梅的画家多是把梅花的傲骨放在了第一位,朱安平则单刀直入,直接体现了梅花的“铁骨精神”。梅花,超凡脱俗、冰清玉洁、以品格高尚被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古今爱梅人士有之,喻梅花为一种艺术精神的象征,梅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梅花画了上千年,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体现梅花的精神,寓意是几近相同的。在当代,大家都在再创新问题上犯难,朱安平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另辟蹊径,大破大立,大胆运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梅花作品的创作上有可喜的成绩。在思维和创作理念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托物言志,寓意深刻。通过梅花,隐喻一种抽象的哲理和意绪,不单纯是梅花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借助梅花对人们的感性形象,托喻自然之外的哲理、观念、情绪。借梅花,表现有志之士,铁骨铮铮,立地顶天的英雄气概;表现民族团结,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表现傲骨常青的情操;表现志高如山的品格等。第二,创造朦胧,多义的意境和艺术形象。朱安平的梅花作品,用抽象的思维方法画出朦胧、多义的艺术形象,将梅花的品格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朱安平的画作,将梅花处理于凌空,留白处给人感觉似云、似雾、似雪,给人们留有广阔的联想空间;有些作品,梅花好象是在山上,又象是在树上,又象是在空中,这种多义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是古今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朱安平所创作的“梅枝干枯欲生花”这幅作品,说象征某种 自我牺牲精神是恰当的;而说它象征执着坚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对的;说他象征人间一切高尚的情操是不错的;而说他象征相思感情的始终不二也是可以的。总之,使人感到回味无穷,言表难以尽其意。第三,多用拟人、梦幻、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形象,寄托情志。借梅喻人,指梅抒情。朱安平的人生不幸遭遇,使他饱尝人生酸、甜、苦、辣,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抒发,使他幸运的找到了艺术上的“自我”。用梅花这一个小小的题材,要画出人生百味,是很困难的,他以梅花喻人、喻己、喻天下事,作品似山非山,似梅非梅。似天降奇花无枝无杆,似千人百众,千山万水,同呼同庆。有低吟、有高唱、有阴、有阳、有明、有暗、看的见,思不清,说不明。这样的画梅人,不多见。朱安平的这种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的,也是建立在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之中的,更是建立在自我修养,奋发向上的基础之上的。朱安平自己就象一朵“铁骨梅花”,愿他开的更加灿烂。最后用我国国画大师霍春阳的话再次勉励朱安平:“林中傲骨需珍重,不到寒时不肯香”。——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冯树二OO八年一月十二日于兰州其二著名美术评论家吴启钊在《中华名流》杂志上发表评论:“欣赏到朱安平的梅花作品,觉得甚是惊奇。梅非梅,却是梅,铁骨铮铮,堪称铁骨梅花”,“简单几笔,粗枝枯丫,就表现出了梅花的风骨,一种骨子里的意境,单刀直入,直接体现了梅花的铁骨精神”。其三铁骨梅花寒溢香——画家朱安平的艺术人生“雪里风中报早春,幽资铁骨塑梅魂。飘然逸韵香盈袖,清气宜人涤俗尘”。拜读朱安平先生国画作品,犹如出入天籁或涤洗俗尘。他的国画,雄浑通博,大气凛然,苍润朴茂,藉蕴厚敦,构图谨严,章法有度,层次分明,墨色讲究,在传统的基础上追求自我。特别是他的写梅,铁干虬枝,摒弃繁华艳丽,留意清爽高洁,随意用笔,洋洋洒洒,自成一体,使陇上奇梅成阵,香气袭人,完成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博得了识家的喝彩。朱安平先生作品以梅花见长,用色独特,造型苍劲,不落俗套。以梅入画,古已有之。梅花是古今画家笔下永恒的题材,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品格高尚。据史料记载,梅花入画始于南北朝时期,清代以后更甚。近、现代,画梅者多如繁星。欣赏梅花作品,品得久了,又显得陈俗,就是那么几种画风,不见有更独特的韵味。朱安平先生的梅花作品,却甚是惊奇,梅非梅,却是梅,铁骨铮铮,堪称“铁骨梅花”。简单几笔,粗枝枯丫,就表现出梅花的风骨,一种骨子里的意境。他的构图无定式,按作品立意任意而为。梅花周围似云、似雪、似雾,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力和联想空间。古今画梅者大多将梅花的根依附大地、山崖、怪石,而朱安平先生的梅花根大多处理于凌空,寓意深刻,将梅花脱俗、超凡的高贵品格推到了更高一层境界。大多数作品,都采用大写意手法,用笔癫狂,大刀阔斧、线条苍劲有力,笔随意到,自然天成,毫无雕刻痕迹。同样是圈点墨梅小品,简单随意圈点几笔,却达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展开朱安平先生的作品,你可以毫不费力的发现,他的作品是在把握一种大的基调的前提下,另辟新径,大破大立,尽情张扬自我,作品给人一种“铁骨铮铮”的视觉冲击力。历代画梅人,将梅花品格塑造成“傲骨”,而朱安平先生将梅花的品格塑造成“铁骨”。这是对当代梅苑画风的涮新,是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碰撞的结晶。在当前的梅花苑中,很难找出第二朵这样的梅花。艺术创造,本身就意味着标新立异、求变、求新、打破常规陈套,走自己的路,说别人所未说的,画别人所未画的,这是艺术不断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画家,要打造出自己的风格,独领风骚,是非常困难的。而朱安平先生是幸运的,在涉足画坛苦苦寻觅艺术真谛十几年后,终于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对人生的感悟中,找到了艺术上的自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博宝网 薇薇其四朱安平笔下的梅花形态各异,用色独特,色彩鲜明,造型苍劲,不落俗套,气势雄宏却又不失细腻之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采用了象征手法,用笔癫狂,大刀阔斧,线条苍劲有力,自然天成,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他的梅花堪称“铁骨梅花”,梅非梅,却是梅,简单几笔就表现出了梅花的风骨。他的构图无定式,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西北网 贾笑云其五拜读朱安平先生国画作品,犹如出入天籁或涤洗俗尘。他的国画雄宏通博,大气凛然,苍润茂朴,气韵厚敦。构图严谨,章法有力,层次分明,墨色讲究。在传统的基础上追求自我。特别是他的写梅,铁杆虬枝,摒弃繁华艳丽,留以清爽高洁,随意用笔,洋洋洒洒自成一体。是陇上奇梅成真,香气袭人,完成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博得了行家的喝彩,人称“西北梅花王”。——《艺术评论》 建平其六梅花是我,我是梅花——“西北梅花王”朱安平青岛梅园写梅展序我与朱安平老师是老朋友。2009年春他到青岛来办朱安平岛城“写梅”国画展,我和102岁的冯凭老先生及青岛书画界同仁参加了开幕剪彩仪式。看到他的艺术作品我很敬佩。他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难怪人称“西北梅花王”。后来他又参加了中国(青岛)第十二届梅花节开幕式剪彩。2012年3月,应中国(青岛)第十四届梅花节组委会的邀请,在梅花节期间,在青岛梅园内举办“西北梅花王”朱安平作品邀请展,我再次见到了他。得知他在2010年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当之无愧,我十分欣慰。朱安平先生的梅花作品雄浑通博,再也不是自然界的那朵小梅花了,是巍然屹立的人生写照;是激励人们奋进的豪壮诗篇;是歌颂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伟大祝福;是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是诠释中国梅花文化的视觉盛宴。一幅幅以梅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触及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启示人们要注重品格的修养,学习梅花的品德,做一个有梅花品味的高尚的中国人。朱安平先生的创作主要特点: 第一,意象造型,风格独特。他的梅花作品是采取意象造型的造型方法,按照立意在造型,铁骨铮铮,用梅花励人励己。其笔下的梅花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大气豪迈,气象万千。第二,意象思维,寓意深刻。“意在笔先”是中国画之创作灵魂。用梅花比喻人,亦是古来画家多用之手法。而他匠心独具,用直枝写人生的刚直性格,用山高比梅花,表现梅花高尚品格,他的梅花笔墨淋漓,气韵非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这种勇于创新,为中国画创作做出贡献的精神令人敬佩。朱安平先生的人生经历很丰富,用人生感悟去画梅,其中蕴育着“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人生哲理,我祝愿朱安平先生妙笔生花,更上一层楼,在今后的时日里开启新的希望,实现新的期待,铸造新的辉煌!——曾任前卫报社社长、军政委 李治亭艺术年鉴2012年以前2008年12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画论》、《画梅论》两本美术理论专著,《铁骨梅花》画集一本。2000年——香港华泰出版社出版了《朱安平墨梅画集》。2009年——《艺术评论》第1期发表其论文《传统脸谱的美术解读》;2008年——《文艺报》开辟了“朱安平理论专栏”,发表了《现代中国画创作之我见》、《论史前文化美术的抽象思维》、“《论美术与文学的关系》、《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四篇论文。2007年——《丝绸之路》第2期发表其《中国画创作哲学的思考》2007年——《甘肃文化》第2期发表其《传统香包刺绣纹样浅议》。2012年1月份参加中国画家实力派画家邀请展[4] (同时入展的还有刘大为、刘文西、郭全忠、刘泉义、孔紫、方增先、杜滋龄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以上级别的国画名家22位)。[5] 4月份应中国(青岛)第十四届梅花节组委会邀请,在青岛梅园举办“西北梅花王”朱安平作品邀请展。5月份在参加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书画名家走进莱芜采风、写生及书画交流活动。[6] 6月份在山东滨州举办书画交流。7月份在合肥、安庆、阜阳、锅阳等地举办书画交流;同月,《朱安平美术理论专辑(上)——中国画意象造型论》、《朱安平美术理论专辑(下)——吴昌硕艺术研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朱安平、刘玉珍画集》。9月份在江苏徐州举办书画交流活动。11月份在安徽宣城举办书画交流活动。2013年3月在兰州安宁庭院画家园地举办个人画展。12月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老干部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老干部大学、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画展”美术组一等奖。展览、获奖情况朱安平梅花作品曾获“世纪龙年全国书画大展”、“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赛”崧高维岳崧高维岳及“首届中国国学创作”三次金奖,首届中国书画“兰亭杯”银奖,首届中国画“国艺奖”,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艺术创作奖”及几十次优秀奖。其作品在国内多次展览,亦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展出,曾在兰州[9] 、银川、青岛、延安、中卫、固原、天水、平凉、武威、张掖、金昌、深圳等城市举办“朱安平梅花作品全国巡回展”。
国画家朱安平艺术家联系方式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