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1993年7月23日,银川民航机场发生了一场特大空难,108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中只有40人生存下来,当时沈利萍的儿子王嘉鹏和他的父亲就在这架飞机上,嘉鹏12岁,是这架飞机上最小的乘客。当空难发生时,沈利萍正在深圳搞壁画创作,母亲在电话中告诉她说:“你爱人在厂里不小心摔伤了,赶快回来。”在宁夏人民医院,沈利萍首先看到的是医生递给她的一张病危通知书和两张诊断书。丈夫双耳膜穿孔,脑震荡,胸、腰脊椎压缩性骨折,肋骨、耻骨多处骨折,儿子头皮裂伤并脑挫裂伤,腰椎暴裂骨折并双下肢截瘫,脾脏及左肾挫裂伤,肠管及膀脱挫伤。儿子嘉鹏说:“妈妈,我怕再也见不到你,就拼命从水里往上爬,妈妈你可回来了。”医生断言,除非有奇迹发生,就是保住了嘉鹏的性命,他的一生也将在轮椅上度过。内出血引起的肠梗阻不时地折磨着嘉鹏,腹部疼痛常使他失去理智,发出一声声撕心裂肺地嚎叫声,止痛针药量已加到最大限度,还是不能抑制腹痛。无奈之下沈利萍用一种按摩方法一遍遍地为儿子按摩,直到儿子的疼痛减轻时,才停止已经变成机械动作的按摩。一次次地把儿子从死神手上夺了回来。为了让儿子重新站起来,沈利萍提出将嘉鹏转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行治疗,因为康复费用巨大,遭到航空公司的拒绝。经过一次次的谈判,最后航空公司同意,嘉鹏转到北京治疗,但作为交换条件,嘉鹏的父亲必须出院。“那是我人生中一个艰难的抉择,但是没办法,我们都是为了儿子。”沈利萍知道丈夫的伤并没有完全恢复。1993年9月27日,沈利萍带着嘉鹏来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而这一住,就是5年的时间。医生们告诉沈利萍,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一个残疾人一定要闯过敢于正视残疾事实这一关,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最令沈利萍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剧烈的疼痛没有使儿子低头,但心灵的创伤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拒绝接受残疾这一事实。为了帮助嘉鹏克服心理障碍,沈利萍和儿子走过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心灵历程。为了尽快帮助儿子从心理创伤的误区走出来,沈利萍买来了残疾音乐家胡里奥的歌带,买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张海迪的书。把这些书一段段地读给他听。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嘉鹏终于从拒绝残疾到接受残疾,明白了母亲的虔苦用心,性格也开朗了,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沈利萍每天都雷打不动地用软皮尺度量嘉鹏腿部的长度和各部位的粗细认真将数据一项项记录在本子上,与前一次的数据进行比较。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嘉鹏腿上的肌肉日渐萎缩,双腿仍无知觉。背过儿子,她每天夜里都绝望地哭啊哭,可在儿子面前,又强装笑脸,给儿子以信心。五年中嘉鹏经历了三次大手术,身体虚弱,为给儿子补充营养,光炖汤就使坏了20个沙锅。嘉鹏加大了训练量,除了完成医生的训练安排外,她还另外为儿子制订了训练计划。用锻炼大腿、胳膊、腹部肌肉的方法来弥补腿肌的不足。一天天,一遍遍枯燥痛苦的训练,嘉鹏都以超常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医生宣判终生瘫痪的王嘉鹏,终于扔掉了轮椅站了起来。1998年1月,挪威菲尤尔红十字挪迪克联合世界学院要在中国首次招收一名肢体残疾学生的招生简章被嘉鹏看到了,他对妈妈说:“妈妈,你不知道这对我有多重要,我一定要考上。我想上学,这是一个机会。”沈利萍看到儿子站在招生简章前,久久不愿离去,拄着双拐的手都捏出汗来。一个月后,嘉鹏凭着自身的实力和自信,赢得了考官们的一致好评,嘉鹏考取了。1999年3月,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在挪威举行,嘉鹏被学校选派参加比赛,并为中国首次争夺到两枚金牌,他给沈利萍打电话:“妈妈,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是为祖国升起的,也是为妈妈升起的。”艺术成就作品《黄河船工》、《厚土》、系列《回乡风情》系列,《荷塘清韵》系列,《荷塘秋韵》系列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大型美展并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专业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先后在北京、宁夏、西藏、美国、挪威、北欧八国艺术中心等举办个人画展。出访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2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挪威NRK电视台、美国辛辛那提电视台等做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美术研究》等多种报刊专题专版介绍。出版《沈利萍中国画作品集》、《宁夏书画院画家丛书——沈利萍中国画》、《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家绘画作品精选-沈利萍作品集》。2000年事迹被拍成十八集连续电视剧(撑起生命的蓝天)在中央八套播放。2001年荣获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2应戴尔北欧艺术中心邀请,在该中心举办“神秘的东方—中国女画家沈利萍个人画展”。2003年应红十字挪迪克世界联合学院邀请为该院艺术系做“中国绘画讲座”。2004年荣获中国十大巾帼英才称号。2006年应美国俄亥俄州邀请参加国际中国文化周“活动中并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0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被评为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2] 2009年授予“宁夏美术特别贡献奖”,荣获“宁夏优秀美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创作随感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艺三十余载,锲而不舍,是源于对艺术的崇敬与热爱;对自然万物的欣赏与感恩。正是脚下这片厚土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给予了我艺术创作无尽的灵感。从《厚土》、《回乡风情》到《黄河船工》《春华秋实》系列,从参展、出版到获奖……每一幅画面都倾注着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的情怀。儿时坐在父亲怀里聆听周敦颐之爱莲说,虽似懂非懂,但经从事文字工作的父亲讲解,美文即刻在我脑海中幻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艺求学,岳麓山下,湘江两岸,婷婷净植的荷花,成为刻痕记忆。几十余载,赏莲、爱莲、敬莲、绘莲,唯于莲情有独钟。喜逢盛世,塞北江南、黄河岸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令我欣喜不已。六月里流连忘返于荷塘,荷花盛开、千姿百态、蓬勃生机,情不自禁的吟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慕的是莲的清雅、荷的高贵及其君子风范。摇曳在秋风中的荷有了别样的景致。触摸已风干的莲子,似嗅到莲的芳香,带着创作的激情,酣畅淋漓的笔下尽显荷之风韵,于少女的注视中,生命的轮回更替,春华秋实。方知荷与我的生命已惜惜相伴,荷因此透出了生命向往的精神家园——和谐、宁静、诗意的境界。沈利萍2014年10月于瑞莲堂名家评价歌颂生命的艺术--读画家沈利萍的黑白版画袁运甫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画家沈利萍1957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这里曾是我国古代西夏王朝的故地。作为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在相对短暂的百余年里,也同时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艺术辉煌,至今仍能从那些被历史蹂躏的废墟中,抚溯那许多令人神往的千古之谜。西夏书法狂草被称为“天书”,西夏学奥不可测被奉为“绝学”。但这个民族的精神和自然风物却是永恒存在于北方的前沿。它为伟大祖国不断地揭示了充满想象力和神秘莫测的视觉艺术魅力。--沈利萍的现代黑白版画也正是如此给予我们以强烈的美好印象。沈利萍1989—1991年在我系绘画研修班学习。她曾于197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后返故里银川,任宁夏书画院专业画家。和绝大多数同类艺术教育的模式相似,沈利萍的国画亦然。但她自己综合多方面的素养,而创造了以线条和黑白为主要表现语言的现代版画却极具个人的风格面貌。与所有画家不同的创作背景,在于沈利萍遭遇的“宁夏·1993年7月23日特大空难”。她在丈夫和12岁的儿子遭受了最严重的伤残考验,经受了死亡威胁、炼狱的痛苦,沈利萍以母爱的关怀催生了儿子战胜伤残的勇气和毅力而重获新生。她的儿子还以催人泪下的文字记述了他的遇难经历--《撑起生命的蓝天—空难与我》。该文题头语是:“谨以此作献给在苦难中给予力量的我最慈爱的母亲。”2001年沈利萍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称号。沈利萍在她的系列创作《西夏古国》、《鸟的天堂》、《东方神韵》、《回乡风情》的创作随感中,深刻地记述了自己的思考和真实感情。她说这些作品正是在遭遇了人生特殊磨难后,“凭着对生命和艺术的感恩和挚爱……是在爱与苦的历练中得到了升华……使我找到了讴歌生命的最佳途径。”在这许多作品中,作者并不是专注于具体情节,再现自然,而是创作“心际之画”,“我所画的鸟半是目中所见,半是心中所想”,因此,作者更关注“强化视觉效果及画面的情态结构,以此体现我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她的独特表现和思路,亦同时促使每一幅作品产生了更具艺术独立价值的审美意义,既不是插图也不是写真。作者找到了一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表现语言--以黑与白以及线条与块面组合,诠释自己对历史和生活的特殊感悟。但是她的每一幅作品中,尽管在画面结构处理或是表现手法都有不同,但是总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地、深情地寄托于对生命精神的颂扬和关怀,特别是对画面主体形象和动势变化,甚至是其中的细节处理和微妙的刻画都能做到至广大、精细微,其周到和用心都十分到位,因此常常能给人一种蕴寓生命、神气完美的感受。2006年7月30日荷塘与少女了一容沈利萍先生是一位优雅的女性,淡定谦和,慈眉善目。此前在画展中见过她的画作,独具风格,尤其是”荷塘与少女”,观之极美。笔触之下,无论是耀人眼目、一派塘荷幻海里正值巅峰的夏荷,抑或是秋风中摇曳的残荷,都各现其美,令人感动。她笔下的少女,目光清澈,平静无邪地打量着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清风掠过,花茎颤抖,荷叶婆娑,绿波推涌,少女矜持柔情地眼眸动人心魄。沈利萍有着内外兼修的至善之美,这些皆从她真挚的笔底自然流淌。无论人生何其波折,她的脸上永远展露给人们的是温暖美好的笑容,此乃唯美者所崇尚的一种境界。沈利萍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读书之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喜欢养花。沈利萍从小在那些房前屋后怡人的花香熏染中长大。有一年春节,父亲审视着挂好的年画,情不自禁地说:能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乃至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呈现在画中,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父亲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沈利萍幼小的心灵,也在她的心田里扎下了根,使她走上绘画艺术的道路,锲而不舍,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九十年代初期,沈利萍的儿子经历了一场异常的苦难,那便是1993年银川的“7、23空难”。沈利萍以她惊人的毅力和博大的母爱,帮助儿子战胜磨难,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这生死磨难的人生经历,方能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敬畏和热爱生命,诠释和讴歌美的深层含义,才会具有一个艺术大家应有的悲悯情怀。对一切处之平静超然的沈利萍喜欢画荷,她的荷多半有一种历经风霜后的傲骨与生机。这种美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宁静和淡定,是真正了悟世事本体的艺术家才有的审思和追问。细想,人生无不是在超脱和升华之中得以完善。其实每个艺术家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唯美的、审视的。梵高、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海明威、徐渭,看看这些大师们,大家于此就能明白真正的艺术家和混迹于繁华、忙于迎来送往那些官贾的伪文人之间的巨大区别。正是不凡的经历,恰恰历练了艺术家们的心志,让他们从喧闹的背后感悟到了平静、淡然、豁达、善良,并皈依大德,拯救人的灵魂和精神。沈利萍的荷是一种大写意,一种女性经过磨难之后的坚韧和阳刚的肆意渲染,细细品味,却弥漫着一腔无尽心事和缠缠绵绵的韵意。荷叶在四下里蔓延,盘根错节,如烟雨般迷蒙着,铺天盖地,突然升起的莲子,在坚硬的壳儿里,脱颖而出,生机盎然。荷香蛙鸣于灵动的波光里弥漫升腾,鸟雀在莲蓬的枝干上呢喃私语,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沈利萍是一位我唯独见过的能把荷塘画出大气象的人,她笔下的荷塘能呈现出一片海洋般的景致,枝枝蔓蔓盘旋水天的莲藕,气贯长虹,吞揽吸纳日月之精华,带给观者无尽的享受与遐想……人与自然是画家永恒的创作主题。“荷塘与少女”正是沈利萍精神世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纯真美好的写照。少女清澈的眼眸,纯真的神韵,令观者有一种带她走出“那十八年的忧愁”,“走脱那村东的黄狗”,“去看东边的日头”的冲动。画中少女回眸一瞥,顾盼美兮,眼神中带出些许淡淡的伤感和忧郁,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就是一种大手笔。这种表述是一种新生,也是一种婉约般的天长地久,更是一种追述和挽留。我想,那应该是沈利萍自己笔墨灵魂的化身,更是她作品中的神和魂,是思想,也是美的哲学。近些年,许多花鸟画者,无论题材和表述方式,都比较近似。但像沈利萍这样追求完美,且独特表现少女与荷哲学命题和人生况味的绘画,是比较稀异的。其实这个题材可供挖掘的潜力非常之大。从内到外,再由外到内,从小荷初露尖尖角,到一派欣欣向荣,直至褪去繁华艳丽之后,回归本真和泥土,追随自然,春华秋实,于少女的注视中,生命的轮回更替,都在这一张张画面之上。先生画中的“荷塘与少女”,别有一番唯美,冲击着你的视觉,唤醒你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了一容,著名作家,新锐书画评论家,作品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全国春天文学奖、骏马奖得主,作品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
国画家沈利萍艺术家联系方式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