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法成为共识(九)学习书法,既要学会“坚持”,也要学会“休息”。适当的“休息”,看似停止,但绝不是放弃,而是在“消化”,也是在“吸收”,这是不可或缺的过程,很有必要。我所说的休息,不一定是当天练习过程中的时间节奏,而是指练习、思考、消化、吸收、再练习的时间分布,大家不妨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节奏去尝试一下。为什么要“走走停停”呢?就好比我们走路,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越快越好,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只要把时间和路径算计好,完全可以将这看似平常普通的行走,注入更多的从容和稳妥,必要的停顿甚至张望,会减少走错路的风险,也会铭记更多的途中“景观”。所以,慢进,是常态,急行,是非常态,写字也是一样。我们可能都知道,长时间重复一种动作,那叫“机械运动”,这种发力,适合于满足于固定模式的简单产品,而研习书法不同,它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感悟的过程,需要主观能动的作用下,不断提升,创造出完全不同的动态作品,作品中融入了太多“鲜活”的东西。所以,简单重复式的“机械运动”,不仅无助于这个动态过程的实现,反而会禁锢住人们的手脚甚至头脑,很难实现文化创造。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始终难解的问题,并没有在夜以继日的苦学中得到解决,而是在过了一段时间的不经意中有了“顿悟”;有的作家,有时可能“闭门谢客”、“埋头苦干”但“颗粒无收”,但很可能在睡梦中瞬间来了“灵感”;研习书法也是一样,如果研习的过程,可以靠时间堆积累而实现,那也就不存在“悟性”了。学习一门知识,关键是发现其内在规律,重点在掌握科学方法,这不仅关系到“方向”,也关系到“成败”。当然,我这里说的“休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态度,不是遇到问题就回避,遇到困难就低头的懦弱,而是倡导一种更有效的研习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轻松,反而会更繁重,当然也更有效。曾经接触过不少学习书法的朋友,在谈及感受时,谈结果多,谈过程少;谈目的多,谈手段少;谈粗浅体会多,谈深层感悟少;谈具体问题多,谈相互关联少。总感觉是“收获不多”,“进展不大”,甚至对研习书法失去“兴趣”。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把握住“节奏”,习字前甚至有“闻鸡起舞”的毅力准备,但没有想到“走走停停”会给自己带来的意外收获,练到一定时候,感觉“此路不通”,兴趣大减,甚至放弃;还有一种是“停”的时候“悟”得不够,只注意了节奏,而忽视了层次,更忽视了关联,笃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但将“功夫”理解为“时间”,而不是“方法”,也容易失去自信。如果从哲学观点,去理解和感悟书法研习的规律,可能会更加清晰,更加可信,大家不妨一试。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746,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笑口常开》
李子玉作品 / 45×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