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法成为共识(十四)对于书法研习者来说,即便已经练了很长时间,对水墨比例把握也并非手到擒来,相反,有时会严重影响书写状态和书写效果。古时没有加工好的墨汁,所以,往往书写过程也是研墨过程,水多了就多研几下墨,墨稠了就多掺几滴水,本来砚台就不大,古人一般日常书写又多为信札、簿记、手卷,或是用来把玩的“小品”,费不了多少纸,也用不了多少墨,所以,这水墨之间的“火候”,都是在不经意间随时解决了,听说泾县红星宣纸已有千年历史,但我却很少看到晋唐时期的文人留下六尺整张,用斗笔挥洒的。即便北京故宫几大宫殿高悬的匾额,也没有现代人写字那么“夸张”。也可能古人写字看重的是“功”。现在人写字讲究的是“势”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代那时没有成品墨汁,要写字,都是书写者自己研墨。
现在科技发达了,“文房四宝”中砚台,似乎不再是工具,而成了藏品,即便有些人写字时依旧使用砚台,但也只是“盛”的功能,现成的墨汁,要么“一得阁”,要么“曹素功”,都是成品,而且是上品,其中还掺了香料呢!有些人觉得砚台盛墨不大过瘾,根本无法满足自己写大字的需要,所以干脆就用盘子甚至饭碗了。盛墨的工具变了,省去了人工研墨的过程,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水与墨的勾兑。
一般来讲,在正常情况下,水与墨的比例可以人为调试,但如果在冬季,墨汁往往会沉淀,越使用在后期,这墨汁就越稠,所以,冬季里写字对水与墨的勾兑就更为讲究,所反映出的矛盾也更为突出。
已经沉淀了的墨汁,勾兑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墨汁的“再制造”过程,兑多兑少都会影响到书写效果。所以,在冬季写字,首先要将墨汁瓶子进行均匀摇晃,在兑水前首要保证墨汁浓度时均匀的,如果事先不摇晃,先倒出来的墨汁就淡,后倒出的墨汁就稠,对稠淡不同的墨汁,是很难靠肉眼调匀的。当然,经过事先摇晃,我们先倒出可能需要的墨汁,再根据具体手感和实际需要,掺入不同比例的水,这样就更为主动了。
墨色之所以难分,或者说我们可能很难从一幅书法作品中,领悟出墨分五色的层次美,其核心就是让别人能够感受到书写者对水墨比例的自如把握,当然,个中误差也需要靠运笔过程中调节或解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水墨比例不对,写出来的字会很直观地告诉别人,这是“硬伤”。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