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子珪墓志》全称《唐故鸿胪卿致仕支公孙女墓志铭》,乡贡进士豆卢洮撰。原石出土于洛阳邙山,20世纪由江苏征集,入藏南京博物院,成为南京博物院重要的金石碑刻藏品之一。《支子珪墓志》为晚唐时期所书写的一方墓志,成书于大中四年(850年),是与著名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同时代的一方墓志。《支子珪墓志》创作完成时,柳公权已经进入了晚年书法创作的时期,从中可见柳公权书法的鲜明影响。《支子珪墓志》技法精湛,运笔一丝不苟、端谨沉凝,显然为当时书法高手所为。全幅表现出古雅端凝、朴茂清丽的审美特点,从中可充分感受到钟繇、王羲之小楷典雅古朴的笔法特点。从其用笔及整体审美风格看,《支子珪墓志》呈现出古拙朴茂、清新典雅的特色。
《支子珪墓志》在章法布局上采取宽博疏朗的空间安排,行距之间不作过于紧密的铺排。其在横行、竖行上都有意留出一定的空间,全幅朴茂而不显粗直,繁密而不显拥挤,给人们带来纯正平和、空灵洒脱的空间感受,瘦硬清挺、古朴畅达的精神意绪也在其中微妙地流露出来。《支子珪墓志》在结体、造型上有着颜真卿、柳公权注重宽博、外拓造型特点的延续,形成结体较为宽博、疏略的空间布局特色。同时,《支子珪墓志》结体多依据其本有的形象以及笔画的自然繁简程度进行安排,不作刻意的夸张,大小、扁平、长短、斜正的处理颇为自然,不过分强求法度上的整齐统一,因而给人以平静清润、娴雅温婉之感,没有劲健、险峭、严整的视觉冲击,从中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书写者行笔时心境的平和与淡泊。
《支子珪墓志》在用笔上比较注重骨力之美的表现,笔画峻整而清雅,在内敛刚劲的气息中传达出雍容大方的精神气度。《支子珪墓志》方笔的使用不多,多圆笔的运用,以中锋用笔为主,呈现出清劲俊秀、方整茂密的审美感触,是在全面继承掌握前人笔法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既有对法度娴熟精湛的把握,也有书写者个人书写经验的积累、概括和提升。此墓志古雅朴实而不乏清刚雄畅之气的出现,反映出书写者精湛的书写技艺以及对用笔的理解与体悟之深。
《支子珪墓志》无论在章法布局、造型结体,还是用笔上,都有着对唐代以来不同时期书法所取得成果的一些继承,有着审美格调的自我定位和价值选择。其用笔圆润而颇富骨力的张扬,将古雅温润、雄畅清刚的骨力美感在笔下充满灵性地展示出来,在劲力内蕴的中锋笔法中绽放出独特的个性与精神境象,不愧为晚唐出现的颇具自我特色的墓志书法精品。《支子珪墓志》在整体格调上具有朴茂古雅、雄畅清丽的审美格调,从中可看出后来五代两宋时期所具有的一些审美要素,成为唐宋书法联结的渠道和桥梁,书法历史性嬗变的迹象氤氲其中。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787,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静好》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