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平方米的空间中如何办展览?7月14日晚,在乌鲁木齐中路上一家名为“寄存处” 的艺术空间里,“诗的”巡展上海站正式拉开帷幕。除了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诗歌,展览也在链接街道历史文化,思考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寄存处”的前身是一个服装店,经过设计师的改造,成为一个隐藏在居民生活区里的迷你艺术空间,面积只有约10平方米,但这10平方米的空间里,如今却隐藏了12首诗,它们藏身于绘画、摄影、装置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主办方“诗歌岛”工作人员介绍,“诗的”巡展是诗歌岛对于诗歌与艺术的大型跨界尝试,展览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与会诗人的诗作为灵感来源,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不限形式的艺术创作,重新去诠释、演绎文字里的诗意。通过扫描作品旁边的二维码,可以阅读作为灵感来源的诗作。比如丁海笑的作品《宇宙的站》,通过摄影、明星片、地图等表现谷川俊太郎的同名诗作,翻看艺术家记录沿途见闻的摄影册,会发现这些风景和诗的意境不谋而合。“用艺术表现诗,不是因为担心大众看不懂诗,而是希望用更多的形式把诗意传递出去。文字有时候会受限,观众也许会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表达方式有更直观的感受。”
自2015年发起以来,“诗的”巡展一直致力于诗歌艺术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并曾以朗诵、戏剧等形式发起“诗歌快闪”的公众项目,尝试打破文艺与现实的壁垒。为了把展览办得更接地气,上海站特邀策展人汪单选择了将巡展落地在沿街的艺术空间,而非在美术馆里面。“寄存处”除了身处闹市,极富烟火味外,它还处在一个兼容空间里,空间的另一半是一家冲印店,不时有居民穿过这里,去另外半边办理冲印业务。汪单介绍,选择在这样的空间中做展览,除了希望和城市以及周边的街道发生关系,也希望通过艺术项目为这条街道带来一些什么。
乌鲁木齐中路过去叫麦琪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诗歌是一个引子,通过诗歌可以唤起大家的集体记忆,在这里相聚讨论,拉近我们和这条街道的关系。” 汪单介绍,“诗的”巡展上海站希望为乌鲁木齐中路的居民、游客,提供一个与诗“对话”的空间,买菜路过的大叔大妈、放学后舔着冰棍闯进来的中小学生、慕名前来乌中路探访网红店的青年男女,都能在“误入”展览后,感受到一份能激发其生活灵感的诗意。展览为期两周,还将于7月28日在乌鲁木齐路沿线及周边街区举办一个12小时的诗歌派对,观众可以早上喝着咖啡听同济建筑系学者讲述乌鲁木齐路的“前世今生”;下午跟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漫步乌鲁木齐路寻访文化史迹;晚上在弄堂里举办夏夜诗歌晚会,在感受诗歌与艺术魅力的同时,也重新了解和发现乌鲁木齐中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