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一体才可能有感觉之通。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理解博伊斯所谓的‘通感艺术’,理解他所谓的艺术从视觉中心向物质研究的转变。”
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把作为感性直观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对应于两门形式科学即算术与几何学,与之相对,同时代的哈曼则把时间和空间问题引向两门本源性的艺术即音乐与绘画,由此摆出近代的时空之争以及科学与艺术之争。至19世纪后期,尼采走上了哈曼之路,以“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提出一种“瞬间-时机”的时间观,以及通过创造把瞬间永恒化的艺术使命。20世纪的海德格尔更进一步,在前期哲学中形成了以将来为指向的此在时间性结构论述,在后期则形成了一种以“瞬间时机之所”为切点的“时间-空间”观,这显然是对尼采时间观的深化和转换。
在尼采看来,时间的本质在于时机,时机的意义在于创造。海德格尔进而把一种本源性的未分化的“时间-空间”视为存在之真理发生的境域,而艺术正是真理发生的基本方式。可以认为,尼采的“瞬间-时机”意义上的新时间观,以及由之发展出来的海德格尔现象学意义上的非物理的“时间-空间”观,应对的是技术时代被不断弱化的感性(感觉)世界。时空一体,感觉相通,这就为当代艺术的综合性、介入性和物质性准备了可能性基础。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