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说艺术家要有殉道者精神。艺术家和殉道者有什么关系?画画还能死人?历史上,画画把画家的命画掉的毕竟不多,远比开车出人命的机率小。从来没有人说司机是殉道者,为什么艺术家反而是了呢?
当代水墨的先驱刘国松曾说“画室就是实验室”。实验意味着什么?失败,无数次失败,不知道什么时候成功;付出,不断地付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收获。
对于科学实验,大家都理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成就一个伟大的成果前,大多经历长期的科学实验,经历无数的失败。社会对科学家的实验和失败都能给予理解、同情、资助和赞美,但对艺术家的实验所持态度却往往相反。
在科学界,一个人重复前人的成果,或者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成果发表,一旦被揭露,会被鄙视和谴责,甚至会被踢出科学界。而在艺术界,重复名家、大师样式,或者略微改头换面当作自己大作现世的,大有人在,不仅有传统的国画家、油画家、雕塑家,连某些号称前卫的实验性艺术家,其实也不过是拾西人牙慧的“模拟实验”。但这样的人,却不乏在艺术圈风生水起、名利双收。
为什么?因为社会公众甚至艺术圈本身对艺术的误解。
科学和艺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双翼。没有科学和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开拓,人类就会局限在自己的习惯思维和生活中,难以发展。我们的艺术理论研究忽视了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开创、突破和推动作用。如果我们回首艺术史,数千年来,人类艺术有了多么大的变化和发展。每一个伟大时期,每一代杰出艺术家,都是创造者。学习艺术,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前辈艺术家的开创精神以及创造性思想方法,其次才是技术性问题。而现在的艺术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
开创性的视觉艺术家,是以新的角度来看世界,用新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给人们新的视觉经验。这种视觉经验有时候会让人们一下子不适应,甚至反感。譬如蒙克的画,揭示了人们痛苦和恐慌。这种“丑怪”的画,在展出时曾遭到干涉。从蒙克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艺术家需要殉道者精神。这种殉道,未必是真的需要付出生命,但是需要敢于牺牲世俗的成功,敢于被误解,敢于寂寞孤独……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明愈加成熟,对艺术也愈加理解和包容,还有一些基金专门用于扶持艺术(不包括那些商业性炒作艺术的基金)。但我们的艺术基金容易偏于资助成功艺术家以及成熟的艺术样式,其实他们反而是不需要资助的,因为他们已广为社会认可,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真正需要资助的是那些试验性、探索性,而且没有近期可以期待的商业价值的。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公益性艺术基金大力资助的。选择资助的标准应该是,该艺术项目在艺术史上的独创性、开拓性。这也很考验基金评委会的专业程度。但这样做,一定会有效推动艺术的创新。
艺术是个成才率相当低的领域。所以曾有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学艺术,怕孩子长大后没饭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理工科,你不需要成为开创性的科学家,也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也很受人尊重。而学艺术,就没那么幸运。所以,从成就事业的角度看,称艺术的道路是殉道者之路,也没错。
所有失败的科学实验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告诉人们此路不通,另寻他路。从这个角度想,那些探索了一辈子依然未能赢得世俗成功的艺术家,也是殉道者,也值得我们尊敬,他们是通向辉煌艺术圣殿路上的铺路石。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0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寿福安》
鲁叁田作品 / 45×45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