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图二
髡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号清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
髡残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髡残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空蒙茂密、山川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髡残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
图一图二分别落款为石溪残道人山水画作品。乍一看,山水景色壮丽,只见气韵生动,笔画随意自然,笔墨浓淡干湿,下笔巧用劲,在笔锋的地方没有失去力道,有一种硬气,画面上也隐约透漏出僧人的禅气味道。两幅山水画意境奇僻深幽,透露出不一样的气场。可以说两幅作品在艺术的技法表现和观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出神入化地步。换句话说,这两幅画不管孰真孰假,都各有各的精妙。如果单纯的艺术欣赏,不通过严格的鉴定,在两幅精品面前,往往容易使人犯错,充分说明了古代书画,因为时过境迁,加上两幅均是旧气十足,徒增了鉴定的难度。
两幅画通过认真的比对,不难发现,图一的落款功力明显的比山水的画法稍逊,没能达到书画同源的一致水平,山上的树木,缺乏层次的纵深感、空间感,山石的皴法也不够丰富。而图二明显跟山水画的功力同步,描绘的山水,烟云缭绕,山重水复,空间感,层次感强,尤其是远处出现的山涧清泉,道出古人讲究风水的习惯。如果只有树木而无水就显得太沉重无生气,而图二正是这一缕的清泉给整幅画的景色增加了一抹灵气,山脚下的房屋掩映之间,有文人墨客的身影,又增添了人文的气息,半山腰的云彩在整幅山水画中也是十分的必要,给整幅山水画的以清爽之意。图二丰富的细节表现,明显比图一略胜一筹,视为髡残道人的精品力作。
综上所述:图一假,图二真。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