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过一次广东省出土文物展览,并且出版了图录,其中有一件展品引起我的注意,这是明代广东的一把洒金扇子。
折扇在明代初年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明代中期,也就是成化之后,扇子成为士大夫阶层不可或缺的手头恩物。其流行的程度,是今人所无法想象的。除了今天在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上还有大量的明代书法绘画扇面之外,其实当年还有很多实用的折扇,用金箔作为装饰。
广东由于地势潮湿,多数纸质的文物极难保管,因此出土的明代折扇,印象中便只有这一柄,可谓弥足珍贵。这把扇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大埔,是当地一个明代文人墓的随葬品,上部用泥金绘画出几何图形,类似鱼鳞状装饰,中间部分金片较大,四周较小。笔者曾撰文认为这种图形应该是受了折扇的发源地,日本国的折扇装饰影响。至今日本扇上仍然流行用菱形三角形作装饰图案。
扇骨部分,用泥金铺地,金地上有牡丹花纹样,然后又以梅花形开光作装饰,开光内画动物与花卉图,这种手法,与明代松江墓所出土金扇相似,明代松江墓也发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墓中出土二十多柄金扇,其中就有与此相同的几把。笔者又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王季迁捐赠品中见到一柄类似的金扇,应该都是明代中期所制。这种扇特点是金箔加工非常讲究,几百年完全不变色,不脱落(松江明代古墓出土时扇子均泡在水中)。广东所出这一柄,从做工与形制上看,应该是江南一带制作,非本地工匠所为。
[广告] 作品编号10032236,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富水长流》
周裕国作品 / 49×9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