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需要探究的往往是超越学生原有基础的美术知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这种超越是需要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更需要借助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去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就成为挑战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件事情,笔者在日常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常常给自己设计这样的挑战并面对之,从而积累了一些认识,在此形成文字,与初中美术同行分享。
一、情境体验,确定学生的认知基础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有效的探究必然对应着对学生原有知识的把握,而其实质又是对学生认知基础的把握。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确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呢?笔者以为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颜色与意义的关系有所理解,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不同色彩进行创作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节名为“光与影”的教学。应当说这是一节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因为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这一学习内容是超越教材的,具有大量的学生自主探究因素。在探究之初,笔者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用幻灯片呈现一幅彩虹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其的认识。在这里,让学生“说”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因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去判断学生对于色光的知识基础。事实也证明,以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他们能够回答出与色光有关的光的色散、折射、色光的混合等知识,还有学生知道原来的晶体管电视机的颜色就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类似的活动,教师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基础。
二、探究教学,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
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了。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色彩鲜明的作品,如《哀悼基督》、《藤蔓》等,这些名画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色彩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含义,这与上面所进行过的情境体验相比而言是一种进步,因为上面的体验还只是一种生活及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的重现,而这里对名画的观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探究的境界, 探究的对象即是:颜色是如何展示意义的。如《哀悼基督》中,天使所用的颜色,人物形象背后的圆光的颜色,人物的衣着颜色,整个画面的背景颜色等,这些颜色分别表示什么样的含义?这是探究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探究教学的过程表明,学生在探究中既会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有学生说整个画面的背景色呈现出青色、灰色,是渲染一种气氛;同时学生又能够发现自身的知识基础不足的地方,比如说他们对圆光颜色所表示的意义,对人物衣着中的红色等存有疑问。但可喜的是学生往往能够意识到这恰恰是因为自身知识积淀不够引起的——这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体现。于是探究可以向更深的层面进行。在此环节中,笔者以为美术教学此时需要进行拓展,即不再局限于美术知识本身,而要从美术与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实施探究。于是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哀悼基督》的背景知识,并介绍了西方文化中绘画的基本理念,这样学生就了解了画面所用颜色的理由,从而也就能感受到颜色对意义的表现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认知层面的,因为从知识积累角度来看,这里有些知识是由教师提供的,但教师的提供基础却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这是灌输教学的界限所在。事实证明,只要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探究,就能够让探究变得更为有效。
三、反思探究,积累学生的认知经验
笔者有机会了解到其他学科的一些探究式教学,比较之后发现,初中美术教学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还是有着不少的挑战的。一方面,美术属于艺术学科,其与相对程式化的其他学科的探究而言,无法借鉴那些程序性的步骤。但美术学习的过程又是有着探究性的,毕竟在面对未知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如何利用这种心理,就成为美术教师的教学智慧所在。
笔者经过对自身诸多教学案例总结发现,美术教学中渗透探究思想,关键还是在于对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把握,也就是对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把握。知道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就知道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就知道学生对美术知识有什么样的理解。而判断探究是否有效的关键则在于将学生放到一个新的情境中,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实现利用已有知识创新性地用美术表达。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40,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宠辱不惊|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