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芬自怡图》卷(上图为作品局部)为宋思仁所绘。宋思仁(1730-1807),字蔼若,号汝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性孝友,居处俭朴,能诗,善弈,好鉴古,精篆刻,工画山水、花木。他尤善绘兰花,我们从此长卷之笔法、气韵可窥一二。宋思仁行事、作画皆具文人之气。他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官泰安知府,因十分留意泰岱史迹,撰成《泰山述记》。
对兰的观照可以说是多数古代文人画家的一种偏好。康熙在《咏幽兰》中写道:“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是当时文人的普遍审美取向。兰花不似其他花卉醇香沁鼻。它有一种洁净而微妙的清香,持久、飘逸,让人陶醉却又难以捉摸。“君子之花”在文人画家的眼中是一种文化符号。他们写尽幽兰之态,仿佛自己也有着清华之姿。宋思仁的《清芬自怡图》卷为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86.5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画家以没骨法绘兰石小景多处。画面清雅俊逸、疏密有致,植物生机勃勃、自然不羁。观画作细节处,叶片笔致飞腾,抑扬灵活,顿挫自然。画中兰花多为绽放之态,均为五瓣,显得丰润饱满。画家以浓墨点染兰心,又画出几朵顺势而生的花苞和初放的兰花。兰花形态各异、摇曳生姿,翩然如蝶舞,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之相。画中山石少皴擦、多渲染。画家以写意之笔绘山石之形,衬托出兰花之姿及其主体地位,使画面显得含蓄清逸。画中所透露出的“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余同麓《咏兰》)的清气,似有似无,又生动幽远,加之兰叶单薄又劲挺的身姿,更使画作流露出一股“清芬逾众芳”(韩琦《夜合诗》)的气质,令人赏又令人思。画家笔下的兰花超越了形的本身,让人产生诸多联想。画作中的兰是理想和美感的外化,表现出画家对高尚的操守和德行的追求,有着深沉的生命之感。
《清芬自怡图》卷共有题识六段,其中一则为“仿陈古白笔意”,另五则均为作者对幽兰、春意、芳草、清风的抒怀与感慨。陈古白即陈元素,明代书画家,江苏苏州人。陈元素尤善画墨兰,笔下兰叶偃仰,墨花清雅,得文徵明之秀媚又更显气厚力沉,才情为后人所称道。在此作中,宋思仁仿陈元素笔意,传递出后生对前人的仰慕之情,也表现出自己对陈元素笔下墨兰的欣赏。陈、宋二人皆怀有超然出尘的人生态度。他们在写兰的笔墨中尽显清芬自怡的心性,以兰言志,以形喻意,将兰升华为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古人云:“凡画兰不可叶叶相匀,随笔撇去不妨若断若续,意到笔不到,或粗如螳螂肚,或细如鼠尾,轻重适宜,得心应手,各尽其妙。”(《芥子园画传》)宋思仁画兰似领略了此语之妙,笔墨更具书法之韵,一笔一画皆如行云流水,让人观之神清气爽。他将自己的体悟赋予作品中,以墨兰和题诗营造带有个人语境的诗意空间。在《清芬自怡图》卷中,画家没有对画面空间进行过多讲究,但对兰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清楚的交代。他下笔不拘定法,自由随意而又神形毕具,节制有度而又酣畅淋漓。此作虽以寻常之物为题材,但笔墨间可见画者的高超画技和超然心性。文人画往往在形式之外追求意境的传达。宋思仁以没骨和写意实现了对绘画本身的超越,在文人画程式化的表现中,为其表面的相似性注入了些许不同的体验,以笔墨的形式、意象的气韵、生命的体悟构筑出墨兰长卷,而“清芬自怡图”的画名也让观者感受到此作的意境、格调与美感。
[广告] 作品编号10030711,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金玉满堂》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