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而整天讲创新,实为很肤浅很愚蠢的做法
书越出越多,但艺术界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颇为荒诞的悖论。爱读书、常读书的艺术家数量很有限。现在,社会造就了很多书画名家,有些人还自封为国学大师、国学家,但水平可能还不及中小学老师。
艺术家读书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情,怎么就成了问题了呢?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艺术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责任是缺失的。我们只是把画家当做一种职业、一份工作、一个仅仅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者。这种价值判断的标准,毫无疑问是偏离艺术本体的。
很多人仅专注技法和人情处理,并不知道艺术的内涵
现代美院体系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大批量地招收艺术生,但同时拉低了审美的文化质感。在这个环节中,美院老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民国时期前辈不止是交给学生“技”,他们对美术史的洞察、对文化修养的重视,都可以对学生形成示范。但我们现在的老师呢?且不论专业研究的深度,就连闲翻几本书都做不到吧。老师都不读书,怎么能引导学生读书呢?
这是一个怪诞的时代,整个社会对绘画意义的理解、期许与要求,都在降低。人们判断一位艺术家的成绩,和艺术家是否读书没有关系,和画里的文化内涵没有关系,而是看画价的高低、美协和画院的职位。而艺术家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追求,会去处理社会关系,哪会去读书、去提升文化修养。
读书是为了做人和加强修养,关涉着画家的艺术品位
读书是为了明悟仁义礼耻信,是为了做人。人不正,怎么为艺?读书也是为了加强画家的修养,将自己的艺术钻研与前人的理念联系起来。
可以不对未来做深情的展望与期许吗?因为我实在没有任何值得期许的理由。就像我谈的主流画坛江湖化问题,读书匮乏同样是美术界的癌症与顽疾,目前实在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至少我找不到。我们可以去呼吁,但谁会在意呢?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