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主题:观自性莲花开,周正佛菩萨系列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中二街郝俪艺术中心
展览日期:2016.12.31-2017.1.27
佛教画,在人们印象中,以工笔重彩描绘为主,淡彩素墨意写次之。前者的画家精工细作,错彩镂金,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画者怀虔诚之心,要把佛塑造成令人敬畏,让人顶礼膜拜的神。后者,则不重形似而求神似,意写之。遗貌取神,大写意、小写意,都为了借佛表其个人感受和情志。周正的佛像则既不属于工笔重彩,但又不是逸笔草草聊以自慰的写意“文人画”。她似乎要用画来解读佛学的理义,表达她对佛学的理性思考。从表现手法上看,她的画可归于文人写意画。但她不甘于停滞在叙事、或只是个人抒怀的笔墨游戏的传统老套路中,她认为水墨画现代意义的探索,应该对当今文化建设,作出有创意的笔墨新形态。为此她尝试用水墨画的笔墨语言,来解读佛学中的一些偈语(佛经中的唱词),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向世人阐述佛学中“梦幻泡影”的理念
“梦幻泡影”是佛家《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语:“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为世界上一切现象,事物,因缘“条件”而构成,但这些如同梦境、幻影、露珠、电光一样,都是暂时,是无常的,是变化的。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不应该贪恋,“一根筋”地执着,因为你認為必須的,却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如佛家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破放下,解脱困扰,也就跳出“苦海”,获得了身心的大自在。这也就是“梦幻泡影”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这是佛家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周正又怎样用笔墨来表现其内含的呢?
首先,周正没有按常规先用墨线勾划形象轮廓然后填色的套路,也不用古法十八描中的手法。她先铺几处墨色或色块,然而用自创的淡淡的墨、水洇洇明净的宽线,随着自己的意念自由酣畅地游走在那些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无序的的墨、色团块之上,留下了有意味的形迹。在原无任何含义的墨、色块,因线的墨韵和水韵的沁化和变化中,变成了有情有调有故事的形象。但一旦这些淡淡轻轻的线迹退去,那么这幅画也就成了“无”。这也就是“梦幻泡影”的注释吧。
周正把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溶进了艺术,探索出这样一条淡雅明净的宽线条,因其空灵,而纳万境,透着灵气而超凡脱俗,其线条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她把一个难懂的佛教偈词,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是这条明净的线,稀松地划啦出似是而非的形象轮廓,又曲曲弯弯,潇洒自如地穿梭、缠绕,腾越,充满生命活力地编织着佛和菩萨们那丰姿绰约的身影,服饰飘带飞舞荡漾的勃勃生气,还把那缠绵悱恻的情韵,表现得楚楚动人。这是一条徘徊俯仰,酣畅淋漓,极尽风流,明净迷人的宽线,把个极乐世界中的佛和菩萨,表现得栩栩如生,充盈着感人的生命情调,又诱发着多少世俗的人间追慕对彼岸的猜想?
她把佛和菩萨表现得如此生动,画中的形象,虽取材于古代敦煌壁画中的佛像(有头顶相光又称佛光)、菩萨像及乐伎、舞伎等,又似乎是些古代仕女,又宛如就是人世间的你我他,充满了鲜洁的生命意象。在周正的画中,佛是众生,众生是佛,这正是现代流行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人们心中都有个佛,有善心有爱心,在生活中修行,在现实中修行,只要修行,也就可立地成佛,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周正的佛像艺术,消解着人与佛之间的距离,彰显着善良、乐观、和谐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951,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荷塘栖翠》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