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系实验绘画工作室和来自于世界各地十多所美术学院的工作室一起,参加了此次inter 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的studio单元。
本次以“实验.绘画”为主题的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是去年的“此时.虚造”主题的发展与延伸。如果说,去年的展览强调了绘画是人的主体对自然世界的心理与生理的反映,那么,此次展览则更强调艺术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成之中绘画方法论的研究。
绘画学院以全球视野,以学院的工作室教学与创作,青年个人工作坊创作等为平台,展示和研究当代青年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萌动和技艺方法,并在中西艺术创作不同理念和方法的比较中,探寻今日青年人创作的主体特征。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已成为绘画学院以研创促进教学的重要学术品牌,它鲜明、前瞻性的思想品质,它强烈注重“技艺与方法”研究特点,以及它丰富多样的实验性征候,都将在不断地研讨深化中,为学院努力塑造艺理融通和传统活化的思想理念,铸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和实验基地。是为序。
杨参军Studio(工作室/工作坊)这一现象及概念梳理近年来受到不少学者、策展人、评论家和艺术家的关注。众多学术研究、展览、会议、杂志和期刊专题、以及艺术品等就此出现,佐证着studio作为一个既培育又制约艺术作品之空间的迷人之处。
按芝加哥艺术学院玛丽·雅可比教授和米歇尔·格拉布尼尔教授的解读, studio可“作为资源”,“作为设置”,“作为舞台”,“作为居住空间”,和“作为空间和非空间”。但这种功能划分,并不能消除当前对studio的对立态度,一方面是极简艺术家丹尼尔·布伦把其视为“框架,轮廓,及限制”,而该种限制令人窒息,从而studio已沦为“僵化的习俗”;另一方面是巴尔扎克式的“未完成的杰作”中所弥漫的studio的神秘气氛。这实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加州大学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教授认为对studio艺术实践的梳理可产生一系列认识论模型,包括studio作为实验室,作为高级现象学经验空间,以及作为艺术的实验性设施。
的确,studio意味着艺术创作在进行中,艺术家的创造力、知识、思想和表达得以产生和完善。尤其对未出或初出校门的年轻艺术家而言,studio还见证着他(她)们的审美和智力日倾成熟,伦理、知识、艺术感受力的丰满和深化,以及对“Who am I" 等问题的本质主义追问。
为此,我们这次国际青年绘画展特别以“工作室”为主题。在这个画展里面,可以看到东西方的青年艺术家们借绘画表达各种主题,表达在全球文化发展所伴随的文化解构中,年轻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构建新的文化和社会空间,如何表达对当今重大题材,诸如全球化、气候变化、民族与民粹主义以及人工智能等等的认知与关注。同时可感受到,20世纪后半叶以降,“真实”、“自然”等概念被分析建构成社会话语后,如何深刻影响着视觉文化等学科。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从个体经验到生活日常,从过去到当下社会,从绘画历史到流行文化都有所涉及。这些作品跨越了技巧和风格,具象与非形象、极简倾向与拼贴的现实主义,布面油画与综合媒介的作品,甚至介入身体、介入空间的作品都有所呈现。
这次参展的作品来自于全球四大洲十几个高等艺术院校在校和毕业的青年人之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以东西比较的方式来深入了解青年一代艺术家描述个人和群体的平台。从亲密的肖像到复杂的叙事场景,都出自艺术家个体或者艺术院校工作室的劳作。走过这个场地,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绘画是怎样以一个工作室为单位来梳理和流动地联系此在与虚构、过去与当下,可以感受到通过较好的艺术教育,青年艺术家们熟悉并运用多种艺术和文化的语言和话语,来表达他们对当今时代的文化洞察。同时,作为一个国际展览,放眼全球良好的多元文化,可帮助青年艺术家们通过他方之眼来观看世界,通过分析解读复杂的审美、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条件,来理解别的文化中艺术作品的意义。
回到studio这一主题,我们并不打算介入对其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各种争论,而是结合本次展览的主旨和内容,借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罗伯特·斯托教授的话来说,“工作室”是关于:
“A Room of One's Own,
a Mind of One's Own”
陈焰 《可见与不可见》
2016年12月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实验绘画工作室参展作品范楚婧 《 隐秘的空间》 布面丙烯油画棒 180x130cm 2015鞠腾 《云图-等》 综合材料 40x50cm 2015鞠腾 《云图-等》 综合材料 40x50cm 2015
王章涛 《无题1》纸本综合材料 30x50cm 2016
王章涛 《无题1》纸本综合材料 30x50cm 2016 毛晓宇《枝》80x120cm张欣杰《黑森》 布面丙烯 80x80cm 2016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999,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秋山红叶》
孙吉祥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