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雕塑、绘画或舞台上,诸葛亮手里总离不开一把羽扇。这件道具犹如孙悟空的金箍棒或李逵的板斧,和人物的性格结合得如此紧密,几乎成为其有机整体中的组成部分了。甚至在口语当中,也常把“摇羽毛扇的”作为智囊或谋士的代名词。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拿这件东西。
说诸葛亮执羽扇,其根据大约可以追溯到晋代裴启的《语林》。此书今已不传,据《北堂书钞》(光绪孔氏刊本)卷一一八、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卷六等处的引文,都说:“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然而查对若干唐、宋类书的早期刊本,所引文句则有所不同。宋刊《艺文类聚》卷六七引《语林》是这样说的:
诸葛武侯与室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在这里,诸葛亮拿的不是白羽扇,而是“毛扇”。宋刊《白氏六帖事类集》卷四“葛巾”条、宋刊《太平御览》卷六八七引《蜀书》,文句大致相同,也作“葛巾、毛扇”,可见当以毛扇为正。
毛扇并非羽扇,而是麈尾的别名。麈是一种大鹿。《逸周书・王会解》:“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八说:“麈即今之四不像也。”又说即“时所称堪达罕也”。在口语中,四不像可以指麋鹿,也可以指驯鹿。而根据《清文鉴》的解释,满语堪达罕(kandahan)指驯鹿,而与麋对应的满文为ultseheu-golmin-buho,是长尾鹿之意。
据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说,麈实为驼鹿。驼鹿的尾较长,古人将其尾毛夹在柄中,制成一种类似拂子之物,就叫麈尾。因为它的轮廓像扇子,所以也叫“麈尾扇”,见《南齐书・陈显达传)。又因为它是用尾毛制作的,所以又叫毛扇。《世说新语・言语篇》:“庾稚恭(庾翼)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当作成)帝。”这里的毛扇也就是《宋书・明恭王皇后传》中说的“玉柄毛扇”;而所谓玉柄毛扇在《晋书・王衍传》《陈书・张讥传》《世说新语・容止篇》等处都被称为玉柄麈尾。华贵的麈尾常装玉柄,故《通鉴》卷八九胡三省注称:“晋王公贵人多执麈尾,以玉为柄。”而在当时人描写羽扇的文字中,却未见有明言装玉柄者。相反,《晋书・五行志》说:“旧为羽扇者,刻木象其骨形。……王敦南征,始改为长柄,下出可捉。”则羽扇装木柄,故这时装玉柄的只能是毛扇,即麈尾。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951,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荷塘栖翠》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