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4月13日,为创作《八百里卷瓯江图》而组织第五次的采风活动,是为补充瓯江支流的景区收集资料,使八十米画卷创作有更具体的素材。经由杭城出发,一路南行,过丽水,至温州。沿途收集了不少资料,众位画家画了许多写生稿,也选取了些许名景之奇丽秀色。而北雁山人更是每每到达一处山水之佳地,便取景写生,乐此不疲。想来这是画家对于山水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对国画的一种执着吧。而北雁山人更是于此而为乐。曾闻他说,对于《八百里卷瓯江图》要持有严谨的态度对待之。就此而观之,北雁山人对于瓯江图确是严谨之极,一丝不苟的态度,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于此而可知,有此态度,有此画家,《八百里卷瓯江图》的出炉,必将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而谈及此图,忍不住想去诉说《瓯江图》的来历。
2008年,北雁山人于瓯江畔采风创作,好友何尚清为其画作赋诗共同探讨。而对于瓯江,画家有着瓯江儿女一份特殊的感情,从小就对画瓯江有着深深的痴迷,而也由此,在不知觉中已然在心里种下了要将瓯江的美丽用画卷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不让其历史人文,不让其绮丽风光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淹没在尘埃中的一颗种子。
至2010年应邀参加《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后,北雁山人心中为创作的策划《八百里卷瓯江图》的愿望更加的明确、更加的坚定。
2012年,经过了多年的计划与筹备,7月在北京新华社召开新闻发布会。
2013年3底,北雁山人于北京完成了十八米瓯江图的手稿,并讨论通过。
从2012年的7月至今年的4月,先后组织了四次采风活动。而这四次中,越是深入越是感觉到瓯江深藏的文化是如此的巨大。先后参与采风活动的何加林、陈宁尔、梅墨生、陆天宁等名画家也是深受感触,赞口不绝。而这四次采风更是深入到了瓯江的支流区域,对一些淹没在世人眼前的景物和人文进行了一次捕捉和整理,从而使得瓯江图更加的完美,更加的丰富与饱满。
一路行来,长风送爽,偶有细雨,却有着润物细无声之妙。不管是冬天也好,春天也罢,瓯江总是散发着一股淳朴清新而又媚艳脱俗之美。两岸的山川房舍,彰显着自己独有的风情记录着一段段悠长的文化,一幕幕陈旧的历史画面。这是文化的表现,用自然与社会展现出自己的那一方人情世故。如何去把她描绘下来?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者,所需要的是一种求实的态度与富有创新突破的力量。对于此,北雁山人一行来到瓯江畔落实了这一点。
在乡间的小道,在曲径通幽之处,在泉水清脆之所,文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感波动,是喜或悲,是超然或沉陷···难以去明言。
临风北雁立瓯江,犹忆初游眺雨窗。
合掌双峰山有响,观音九矗寺无腔。
因曾夜画犀牛月,未想晨登铁壁幢。
花绽百冈尖上色,新诗随意韵南邦。
长相思词(二首)
雁荡瓯江行,游永嘉楠溪江,欲访郑曼青旧居无果:
(一)
山如龙,水如龙,缭绕浙南山水重。云端看晓峰。
树色浓,草色浓,古舍依然桃李风。一枝花正红。
(二)
山朝东,水朝东,永有嘉山造化功。江村万水通。
鸭从容,狗从容,白鹭闲闲淡淡中。古人过客匆。
这几首诗词,是梅墨生教授于雁荡采风即兴而作,诗词近乎道,体感于自然。
此次采风不仅感受到瓯江流域的绮丽风景和淳朴的瓯江人民的生活气息,也感受到那一种淡淡地岁月沧桑与那一抹被即将遗忘于历史中得哀伤。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一种文化如果不被认知,只能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向偏远的未知之处。也由于此,北雁山人一行更是对此次的采风有着明确的期望与严格的要求、一丝不苟的态度。
每一个区域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一方文化都有着自己所拥有的狂热者。而对于瓯江文化,更是有着无数为其奉献的崇拜者。
每至一处,北雁山人一行都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各界人士都有着共同的期望与目标,对于文化,各界人士都有着相同的热情与执念。北雁山人对于此很是欣慰与由衷地感谢。
通过这次采风,收获已然不能用言语来诉说。他所能达到效果更是扩展到诸多领域。更是为《八百里卷瓯江图》的出世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完满的结束,完满的收获,完满的感受,完满的情感触动,相信经过这一次采风能使《八百里卷瓯江图》完美的展现在世人眼前,推动文化一个时代的浪潮。
聚翰文化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707,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独钓江山》
鲁叁田作品 / 68×34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