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牡丹歙砚 王耀藏
金投收藏网讯,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受到历代文人追捧。如今,砚雕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和发展,砚台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不光是古砚,新砚在拍场表现也颇为亮眼,砚雕艺术家王耀的歙砚作品就吸引了众多藏家青睐,在近年的拍场中屡创上百万元一方的佳绩。怀着一份探求之心,记者走进王耀位于北京通州台湖的藏息堂。
王耀出生于歙砚之乡安徽歙县,自幼就在当地的砚厂中长大,徽州文化的浸染,让他很小就开始接触书画,十几岁便踏着父亲的脚印步入了制砚的行当。他曾拥有黄 山屯溪老街上的名店“碎石斋”,广泛收集砚石并结交砚友。几年后毅然关掉店铺,成立工作室,研习书画、探究佛学,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虽然不求闻达,在识 货的行家眼里,他却早已声名在外。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的砚文化和文房文化, 2012年,经国画大师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的点拨,王耀离开了生活舒适的黄山,在北京创办了藏息堂。
摹古出新 展原石之美
藏息堂二楼展厅的一部分陈列着王耀收藏的几十方古砚,从汉代至清代,让人可以一窥砚台在形制上的发展脉络。另一部分则是王耀自己的作品,他的设计以古为 师,却不乏创新。与古为徒却不泥古,王耀说,自己是回归传统砚刻的践行者,又出于对歙石的热爱,结合古人的典籍文献与当下的发展需求,在传统造型和材质的 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语言。“一方好砚,不是简单的拼接。我们要的其实不是传统的表面形式、固定章法,而是传统的精神,这种精神蕴含着一种能量,能让观者一 看到这方砚,就舒服、就喜欢,它得有这个气息。好砚自己会说话,不用你去做过多解读。”
纵观王耀的作品,记者发现,比起当前制砚界日趋繁复的工艺,王耀更愿意呈现砚石原本的美,因此,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雕刻痕迹。王耀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更 接近宋代做减法的审美特点。“大家都说素工简单,好像简朴的造型就是做减法,复杂的雕琢就是在做加法,其实不是这样的。宋砚的造型是传承和吸收了青铜器、 瓷器、宋代家具在形制和实用功能上的精华,看起来简括,其实都是在体现物的意境上做加法,同时,又舍去了所有不必要的繁缛雕饰,贵在自然。只是它加的是思想的沉淀与技术的凝练,外行人根本看不出痕迹。”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40,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宠辱不惊|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