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画坛上,以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为代表的一批寓居金陵画家,勇于反叛明末董其昌、“清初四王”等名家倡导的所谓“正统”复古画风,注重自然写生和自我个性张扬,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小影响。而入列画坛“金陵八家”的高岑(字善长、蔚生)之侄高遇,也是其中一位画艺不凡的明代遗民画家之承继者。
高遇(史上亦作“高适”)为清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其字雨吉,具体生卒年不详,康熙年间在世。其父高阜(字康生)青年时代就参加明末复社活动,工举文,善绘画,在当时便与王应宪并称“金陵二老”。高遇从艺秉持家学,初师父亲高阜,后来就学于叔父高岑的门下,于画远绍宋、元诸家气格,此后技艺大进。高遇尝为当时耆宿、妻子之叔周亮工创作一册《落霞晚眺图》,因此颇为受赏。书画理论家和鉴藏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不仅“爱其俊爽,有逸气”,而且赞此“光景超然天半,正如青莲(指李白)妙句,出自天才,非(孟)郊、贾(岛)瘦可比也”;誉称画坛“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欣赏其画后,亦慨然叹之:“此道后来之彦,能空群辈者,当推雨吉。”高遇与其父高阜、叔父高岑一样,尤喜江南山水,但因种种缘故传世作品却不多,目前主要有《春山对话图》、《山水八开册》和《绿溪青嶂图》等。此外市面上流通的高遇画作极少,而且真赝难辨。
本文要介绍的这幅《牛首烟峦图》绢本设色画轴(见图,纵174.5厘米,横28.5厘米),就是高遇的一件山水画代表作,目前典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画中所绘的牛首山为金陵南郊风景名胜佳境,这一带每逢春季漫山遍野青翠葱郁,桃飘李飞,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当地百姓络绎出城踏青登高,凭巅眺览春日景象。故昔日南京尝有“春牛首、秋栖霞”习俗。晋代“永嘉南渡”以后,元帝司马睿欲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宣阳门外建造阙楼。由于当时国力衰弱,陪同踏勘的丞相王导有意指着城南正对面的牛首山双峰(形状酷似牛头上的双角角),谓元帝曰:“此天阙也。”据说此建议曾为元帝采纳,故该山因名天阙山。南京首山还是释门禅宗分支“牛头宗”的发祥地与开教处,人文遗迹和历史典故颇多。“牛首烟岚”曾被列为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徐徐展轴品览,但见清澈甘洌的牛首山溪顺势向下潺潺流淌,于恬幽中平添了几许灵动之感。两侧岸坡平缓无奇,松柏杂树苍翠欲滴,参差错落,巍然挺立。攀山之道呈纵向“W”形蜿蜒曲折,逐渐通往峻拔陡峭的牛首山巅。途中冈峦起伏,景物茂盛,金陵名刹弘觉寺掩映在绿阴丛中,寺中浮屠塔顶呈现于参树之上。越往上攀登,山势愈加陡峭。突兀挺拔的东西二峰酷似牛头双犄,直插青霄云天。该画创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之夏,作者在该画面右上角自署款识:“牛首烟峦,戊午夏日写于萝栖堂。钟山高遇”,并钤有阴文“高遇之印”和阳文“雨吉氏”印鉴。
高遇在《牛首烟峦图》的创作中,主要采用“平远”、“高远”法严谨布局,由近迄远逐步展开,写景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他以水墨样式表现为主,适当辅以黛青、浅绛等色渲染。中、近景处较为平缓圆润的山岗,略施披麻皴,并用墨色染出凹凸感。而远处突起的山岩则采用斧劈皴等法,以淡墨轻渍点厾。山石、树丛、梵宇等用笔不苟,刚健有力,幽谷山壑间烟云缭绕、虚实相生,远近高低呼应,既具北方画派山水之风,更兼南宗山水画格。整幅画面苍秀清雅,雄壮与空寂相对,进而从中弥漫出一股大自然的爽润气息,葱郁而富有蕴藉。真是春山相看两不厌,令人神情涤荡、心驰遐想。
清代画家高遇用心中的画笔再现出金陵名胜牛首山的幽秀景致,不仅十分引人入胜,也由衷地反映了自己言志寄怀、遁迹山林的某种隐逸情趣。由此亦可窥见,高遇不愧是清初画坛“金陵八家”后续传承人中之一位佼佼者了。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005,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云海松涛》
梁洪波作品 / 17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