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艺术北京现场
导语:2016年,艺术北京进入第十一个年头。作为第二个十年的开端,2016年的参观人数让不少人称赞:四天时间9.5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今年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官方提供数字为7万人),也远超在其前一周举办的台北新艺术博览会(参观人数2.3万人)。
除此之外,当代馆、经典馆、设计馆、“ART PARK”公共艺术展区的分类也让166家参展机构杂而不乱,对此大部分人们还乐意接受,媒体也多有褒奖,包括“校尉胡同5号——第二回展”、“当代陶瓷单元”两个主题展,以及期间做的“阳光未来儿童艺术教育公益项目”。另外,无人机航拍展览现场、自媒体绘画艺术坏蛋店现场直播与其合作的参展画廊并给参与观众免费发VIP卡,以及由顾长卫的一组摄影引发的关于“模仿与抄袭”的讨论,都给艺术北京增加了不少生趣与话题。
然而同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当代馆过于保守。这种声音多来自专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艺术界人士甚至吐槽到:“听说主办方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设计馆了,下次继续要扩大规模,你们把当代馆砍了得了……哪个当代艺术博览会不是追求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加学术的内容?”,并总结:“艺术北京的问题是总体价值观的导向出了问题。”
究竟是“立足本土、完善亚洲”的艺术北京“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极具竞争力、国内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还是“总体价值观的导向出了问题”?是当代馆的理念变了或只是一家之言?就此我们独家专访了这次博览会的参与者们:艺术家、画廊、媒体、观众等不同群体(并请他们各自提供一张现场照片),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在博览会结束后独家采访了主办方:董梦阳、李孟夏和金岛隆弘,也可一听他们的初衷。
无论称赞或者批评,其出发点无非是:希望看到一个更好地平衡专业与大众、学术与市场、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博览会,而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观点:每个人眼中的艺术北京
博览会是做买卖的地方,但对于艺术家而言更多的则是一次全面看作品的机会,尤其像我这样不大看展览的人,看一次一年就不用再看了。有几个感受:博览会的展位空间设置是标准白盒子,这对于一些作品的展示是优势,对于另外的一些则是劣势,比如有些空间项目型的作品在博览会变成架上雕塑或绘画之后,就感觉力量被削弱了。我很敬佩那些带了分明就不好卖但其实很好的作品的展位。在我看来,好展位要带有一点儿“反博览会惯例”的色彩,即要参与又要对系统本身提出反思,如果画廊在任何现场都能提供有意思的文化姿态,那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对于系统而言也是养料。当然从经营者而言,尺寸得宜,价格合适的作品还是参加博览会的保险选项。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714,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神威图》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