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群星:伊东丰雄、SANNA及后来人”展览现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6.
穿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三楼谷口吉生(1937-)设计的悬空走廊,进入“日本群星”(A Japanese Constellation: Toyo Ito, SANAA, and Beyond)展厅用半透明布帘隔断的平行空间:围绕仙台媒体中心(伊东丰雄,1995-2001)和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SANNA,2004)展开的44件作品,用模型、手稿、多媒体投影,共同完成了一场几代日本建筑人对于透明性、公众性及结构创新的探讨。
本次展览标志MoMA建筑与设计部首度用国别展的形式呈现日本当代建筑。策展人将伊东丰雄、SANN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藤本壮介、平田晃久、石上纯也六位建筑师2000年后的作品以工作室为线索隔开陈列,旨在展现当如今建筑界对个人风格强烈的“明星建筑师”趋之若鹜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建筑师们却呈现了一种地域性的群体气质:注重更轻、更透的材料,同时致力于缩小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在造型和空间设置上的区分。由于材料的轻盈和节点的简洁,新陈代谢派之后出现的日本当代建筑常被误解、简化为很“萌”的设计,但其根源实际在对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匀质空间原型的反思以及对日本传统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批评。本次展览为这几位日本建筑师共同参与设计的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赈灾设施“大家的家”划出特别的区域,也仿佛是在强调他们在保有前卫设计语言的同时,为建造富有社会责任感,更加无等级的民主空间所做的共同努力。
然而,由于显而易见的师承关系——妹岛和世、平田晃久曾拜在伊东丰雄门下,而西泽立卫、石上纯也则为妹岛工作过——导览图将“明星”连线成“星座”的叙述,展厅平铺的陈列方式和近乎趋同的总结陈词,都不禁使人怀疑策展思路是否过于简便;一些私人住宅和小型商业项目入选的合理性也缺乏更具体的说明。实际上,伊东丰雄对于SANNA追求透明性、轻材料的实践持有保留意见,他近年的设计越来越强调分型、参数化算法得出的结构,通过在匀质网格里通过结构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形成多样的功能空间,促进人在建筑内外部的流动。而在SANNA的设计中,用来打破匀质空间的则是自然:通过开口(aperture)、反射材料、透明材料借景于自然,甚至把地形引入建筑之内,弱化屋顶和柱网秩序的控制;妹岛和西泽共同及个人的作品中都多见这种处于内部外部之间、结构和功能以外的暧昧空间。后起之秀藤本壮介的“蛇形画廊”(2013)用极其细巧的钢柱网格创造出一个有机的半透明森林,一个介于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景观;平田晃久强调的“缠结建筑”(Tangling Architecture)概念利用分型算法,得到和自然界相近的秩序和造型,模糊了屋顶、立面、平面的区分,使他的作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石上纯也的“神奈川工科大学多功能广场”(2008-)挑战城市中濒临灭绝的大尺度,用9毫米厚不经过预变形的铁板覆盖120×70米的无柱空间,定义天际线和海平面之间看上去无边无际的景观(landscape),使处于水天之间的人获得一种新的开放感。
虽然伊东和SANNA早期都受到了筱原一男(1925-2006)三原空间理论的影响,拒绝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混沌体提供直接回应,转身创造自己的建筑美学;受其影响的后辈们也集体对于现代实用主义那种完全理性合法、摒弃随机美学决定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反抗,但他们对于自然之美的应用和趋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在保有全面性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应同时,如何通过展览建立起在美学、建筑史研究上有意义的关系,也许是国别展策划中始终存在的难题。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11 West 53 Street New York, NY 10019
2016.03.13–2016.07.04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