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庭院婴戏碗图
青花庭院婴戏碗图
民窑作为瓷业的主体,整体品质直观地反映着瓷业的兴衰。当下,我们作为标型学研习,时常可以见到众多实践型鉴赏高手面对林林总总的明清瓷器,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制瓷工艺及绘画风格等方面特征,为器物作出精准的断代,并有理有据地讲述其历史及发展渊源。本文,笔者将通过对这件明成化庭院婴戏青花碗(见图,口径15.5厘米,高7.1厘米,底足外径6.5厘米)一己之见,简释其携带的基本信息。
首先,从纹饰意蕴看:此碗弧形碗壁纹饰构图疏朗有致,外壁绘两组姿态各异的婴戏纹,以叶脉清晰的芭蕉配曲廊、枝丰叶茂的柳树配曲廊相隔,其间点缀庭院小景。这种田园诗意般的画片是明代瓷画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反映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画面绘相互嬉戏玩耍的孩童共十子,隐寓多子多福。只见他们动静结合,或独立、或两三相聚,伶俐的身姿、夸张的动态、欢愉的神情传达着孩童无忧无虑的天真浪漫。古人传情达意、放笔直书营造的意境,带给观者清爽之气,令当下钢筋水泥都市中竞争激烈的人们羡慕不已;孩童面庞圆润、五官攒集脸心,头顶“天菩萨”发辫,身着“里外一件衣”,均有断代依据之说;就画片而言,堪称明中期民窑青花庭院婴戏图的代表作。梵文与其他优秀的传统题材一样,各个时期均有着各自的书写风格和特征。
其次,从造型工艺看:此碗匀称的造型、轻薄的设计、流畅的线条、规整的修胎、良好的烧结,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用手自上而下抚拭该碗,口沿较薄,厚度逐缓渐增,至足肩处达顶点,挖足过肩(外足墙高0.9厘米,内足墙高1.1厘米)的碗底厚薄均匀。圈足相对较大、较高,足墙与碗底九十度垂直,修足较规整,足底施满釉。整体呈现出既厚薄适度又坚实耐用的特征。不难看出,明中期碗的圈足基本已摒弃了明初敦实的小足,演进为直壁式或内收式圈足。造型美观、制作精致、胎体轻薄、修足规整、足底满釉已成为民窑主流风格。
第三,从釉面遗痕看:光润肥厚的面釉略闪青,因胎和釉收缩率不同,经五百多年洗礼,釉层已形成一定量的开片纹。换一个角度看待此工艺缺陷,这种岁月锻造的自然古朴之美已成为赏析鉴别的参考特征之一;青花发色较为沉稳、无晕散现象,浓处凝结有深入胎骨的凹陷黑褐色结晶斑。这种看似与宣德晚期浙赣两省产青料相似的发色特征,与成化平等青亦称陂塘青淡雅的发色有本质的区别。难怪有师友认为是成化早期苏料与国产料配制的混合料,此观点有待进一步推敲,以求取得共识;另值得一提的是,画片沿用明早期软笔“一笔点画”写意技法,而非成化朝以及后世常见的细软笔或硬笔“双钩填色”技法……
总而言之,明清民窑相对于官窑的鉴识较为复杂,所以在我们研习时须将器物放在历史大背景中严谨而科学地综合分析,只有细心观察、反复揣摩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和心得,破译更多历史密码。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903,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福禄图》
周艺作品 / 97×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