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良师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而我之幸就是在学国画的道路上遇到了闫新生老师,他予我们良谏予我们规范。其为人质朴,有光华霁月之风,绝意奢华恃傲;其为艺造诣独臻,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常记得老师上课时或旁引博证,或深入浅出,引领我们广开视野、远足学术。作为专业老师的他从不囿于老师二字,关心我们就象关心自己的孩子,明察于每个学生,并及时加以疏解。他要求我们规正己心、心无旁骛,躁厚鄙薄,使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国画基础。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基础,老师提倡的是工夫在画外,是集诗书画印的修养,文史哲思无一偏废的基础,以此来丰富内涵提升画境。和当下一些只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画外之功的流弊大相径庭,他正视传统,认为国画可以“负山岳以舍故,揭天地以趋新”。常记起老师独处画室挥洒奋迅、潜心为学的情景。正是老师在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励精绘事与文才,才成就了今天多所重要院校接踵而至的邀请讲学,但是老师却“得志遂茂而不骄,尽君子之德”。
纵观老师的画作大致有两元的审美形态:豪纵和冲淡。其“棉花田”和“玉米地”系列,使我们感受到他在对自然和土地的质朴眷恋中驱走世俗尘杂和喧嚣所得到的心灵安歇。自然之物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其默言素处又折射出老师自然无求的微妙心态。这种自然流露在美学上追求一种朴质无华,平淡率真的情趣,有冲淡一派的画格,没有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直逼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不去着意于外在的轩墨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其中《光圆头脑作僧看》、《虫其鸣兮园寂寂》、《涉世》、《正月夜》、《彼岸》等笔墨至简,以简驭繁,若不经意,淡泊天真之趣溢于画卷,有一种“山间问明月”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冲淡的审美形态。而《游方之外》上那只遗世独立的鸟仿佛就是老师在看遍了时事流俗后的鄙睨。鸟的外形拙愚,取似与不似之间,有八大的怪异之风。而在《些子疏狂》、《万担金粟》、《乡野》等画作中则野趣盎然,其用笔恣肆灵逸,简括奔放,隽爽劲力,有“吞吐八荒”的豪放情状。《醉眼旧物》、《虫其鸣兮园寂寂》、《棉花谱》等满幅铺排的构图不囿于固有的衣钵范式与约束,使得布白在对比“实”处之后尤显重要和空灵,用笔干湿相宜,充分发挥水墨交融的特性,给人以“墨汁淋漓,古厚之气”。《临阿》、《棉影》、《晚钟》画面墨色森然,浑然天成。
老师的画作上或短句或长跋,随景生情,直抒胸臆。书法或奔放,或朴拙,使得画作整体图文相融且相映成趣,增强了画面虚实灵逸的艺术效果。老师笔墨纵横恣肆但“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有《庄子》里“削木为鐻”的梓庆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经首之会,官知止而神欲行”。对老师自身而言,他的艺术创造过程已经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了,不怀庆赏爵禄,不怀非誉巧拙,笔随性而出摆脱了技术制约,而又游于方内,便成为了带有强烈主观性的精神游戏——墨戏。这种墨戏的文人画以熟练地艺术技巧下的笔墨充分表达人的思想倾向,技便进于道了。
老师的画大都为苍茫而充实的水晕墨章,浑沌朴拙、空逸灵动。对比那些覆翠玉黛,娇华研丽的画貌来看,更显淡泊华滋、赋色疏漫的出脱,可谓“运墨而五色具”。老师的画作即执着于“象”,又执着于无限的道,写出了“太朴一散”的浑沌世界,所以画面充满了自然界甚至是宇宙的生机勃勃和本真的原态,所谓“度其物象而取其真”。有石涛“一画”的精髓:有限与无限的结合,虚和实的结合。
如果一个画家在审美意识中对乡土之物的情感深沉而素朴,那么他的艺术作品就会体现出空灵生动而厚重的美。闫老师以平淡无华的审美心胸抒写出心中的棉花田和玉米地田园般的清新;以灵逸随性和似与不似来追求笔墨情趣;以技进于道来表达冲淡飘渺而无消极遁世的审美感情。使得棉花田和玉米地成为安歇心灵的福地,又内涵了士大夫云出无心的禅机和顿悟,所以老师的画作才高逸不群。阮媛 河北大学艺术学研究生注:闫新生,教授,现受聘于中央美院和首都师大美院。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