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首届“紫禁城论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闭幕。闭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总结了“紫禁城论坛”取得的成果,并宣读了由33位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及来宾签署的《紫禁城宣言》。今后,故宫博物院作为“紫禁城论坛”的发起方,将每五年举办一届大会。
《紫禁城宣言》指出,“当前的全球博物馆业务已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综合性系统,博物馆关系网络正在逐步构建。我们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推动博物馆馆际合作,积极搭建多维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双向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协商专项文化交流议题,以文明对话为桥梁,增进跨国界合作、跨区域互动、跨文化交流以及跨种族理解。”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及未来使命”。与会嘉宾在博物馆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博物馆的传统职能,探讨了博物馆职能的新发展,同时关注和研究了博物馆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15日的闭幕式上单霁翔介绍,分组论坛分别以“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职能”、“博物馆在城市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和“新技术变革时代的博物馆”为主题。他认为,这三个主题正好反映了当下博物馆实际工作的三个侧面。
博物馆要强调个性和特色
“为社会公众服务,这其中也包括教育功能,始终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当前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公众教育和提升服务水平,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天的论坛中是有共识的。”单霁翔介绍,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陈浩星在发言中说,博物馆的艺术教育不再是纯粹的观众被动观看,而是关注观众的个人需要。公众对博物馆的文化需求是不同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感受和认知也是因人而异的。博物馆应采取尽可能多且易于为大众感知和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更好地为不同的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服务。同时,博物馆对人类大有裨益,所以博物馆应意识到自身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要更积极主动地去影响公众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论坛中表示,博物馆要强调个性和特色,弘扬传统的同时又引领风尚,提供好的文化空间、文化产品、文化环境和文化服务,让公众留下来。从而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成为影响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正能量。
单霁翔指出,一个博物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回忆,是城市保持其特色和韵味、市民孕育其气质与品位的圆心。博物馆的性格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所在城市及其市民的个性。在讨论中,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总馆长亚历山大·纳哲思提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占70%,因而博物馆为市民提供有意义的文化传播、提供进入博物馆的便利等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应该更积极地融入社会,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技术对博物馆是一把双刃剑
“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对博物馆的工作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单霁翔介绍。
在论坛讨论中,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长道格拉斯·德约克提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线上出版物既能呈现专家撰写的藏品信息中的结论,又能使读者直接访问原始档案和保护资料。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金英那总馆长鉴于数字技术的优势,倡议亚洲博物馆建立共同的数据库。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提醒,信息传播对博物馆固有的观念提出挑战。在游乐场与文化殿堂、知识系统化与信息碎片化、快餐式教育和严肃教育之间如何取舍,需要当今博物馆人认真思索。此外,有些新技术经过实践可能不适用于博物馆,有些新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有些新技术在运用过程中还涉及到了行业规范,甚至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一面对,妥善解决。
单霁翔以故宫举例,介绍故宫的陶瓷馆和11月即将开放的数字影院都把新技术作为对展品的有效延伸。把新技术作为更加透彻地揭示展品文化意义辅助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作为主角。“我们的展示区有一个演播空间,但要避免演播空间冲淡了这个展区应有的功能和文化。这些都必须是配套的,辅助的。”
单霁翔介绍,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为应对观众排队时间过长,故宫推出宣传折页,折页上有一些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就能链接到展出的书画信息。此外,凡有大展,故宫方面都会在看展一个月前先在故宫的官网上推出电子展览,这样便于观众事先做功课。
单霁翔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博物馆虽处于不同地域,但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先生所言,“全世界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如何解释我们本质上从哪里来和处于什么地位这一问题,并试着探究我们是谁,我们将如何发展一个共同的未来。”
[广告] 作品编号10020628,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淡泊》
车厚宾作品 / 61×29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