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展览简直让人应接不暇。稍大一点的城市每到周末往往会有好几个展览同时开幕,而展讯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在微信、报刊和网络等渠道传播。我的感觉,不少展览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但那些需要赶场子的记者、批评家可就苦了。有时,我也会收到一些邀请,但未必每展必看,一是无法分身,再是不愿意舟车劳顿,何况开幕时会有朋友做微信直播,稍后又有各种媒体对已取得“圆满成功”的展览详细报道。
在我看来,不少展览名称无论起得多么“学术”甚至“惊悚”,只要看看参展名单就能大致了解。如果真赶过去很可能会失望: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与“一招鲜”式的书画作品,还是那几位策展人、批评家与画廊老板,甚至连开幕酒会上饼干、水果的样式都差不多。画家唐允明曾用一句四川话形容:“转来转去都是那些人。”这句大实话,颇准确地表达了这种观展疲惫。而内里的真正原因,则是作品平庸、观念空泛而难让人有新鲜感,且具有圈子化的排他性。有些展览甚至让人怀疑是无意识地玩概念,是为展而展,是为了保证艺术家的出场率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用差不多的作品露脸,今天的展名可能是“传统回顾”,明天则为“当代走向”。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画家同时参加新打造的不同“画派”所组织的展览,而且还都是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
时下的展览大概包括主旋律展、学术展和商业展三大类。主旋律展多直奔主题,有着纪念、庆祝、歌颂等关键词,学术展往往注重观念,而商业展则稍微复杂些。比起劣质地摊货或量产的行画,商业展的作品多少具有行内认可的一定艺术水平。其实,这些展品与画廊售卖的作品相差无几,既然是展览那就得多少有点学术噱头,得“标配”展名、前言、策划、研讨会、学术主持……估计没有哪位艺术家会自降身价地坦诚地称其展览纯粹为了卖作品,也从未见过有“商业”两字的展览名称。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