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刘颖悟油画作品展”从国庆开始在广东美术馆展出,50多幅“小矮人”的系列作品寄寓着画家刘颖悟20多年的艺术探索历程。由一种视觉样式引发的思考和讨论,把观众对刘颖悟绘画艺术的认知引申到画面之外,源自于“小矮人”又不拘泥于“小矮人”的各种话题,让展厅里总是充满着轻松的氛围。正如刘颖悟谈到的那样:“乡村的人文情景折射出自然中的真与美,从人们生活中透露出清澈与圣洁之心,我想将这种静默幽然之心情浸入到作品的生命之中。”不管是《立冬》(2008年)或是《正月》(2014年),不管是《厨娘》(2004年)或者是《春姑》(2013年),乃至画家的早期作品《月子酒》(1999年)中无一例外地像镜子似的,传递出画家内心深处的那份无私和坦诚。
时间是一条河,流淌于朝朝暮暮之间。而世间一切诸相,在时间的河水中终究会冲刷得纤尘不染。透过刘颖悟的油画作品,尽管观众看到的未必都是画家自己的生活,至少也能看到画家眼中的别人的生活——油岭的早晨、家园的空气、波密的群山、从化的绿树、伶仃岛的小船、大鹏湾的海色,还有戏班的弦调、藏民的服饰、壮汉怀里的莲藕、春嫂脚下的雨鞋……在生活中寻常见到又往往被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场景和物件,到了画家的画面上都成了籍以表述情感的寄托。而正是在这样仿佛看别人、其实也是在看自己的过程中,观众的心灵深处也正在接受一场时间的洗礼。
刘颖悟笔下那些抹不去的乡村记忆,无疑体现了一代人的精神转向和文化关怀。肉身的狂欢也许并不是世相叙事的落脚点,隐蔽在笑靥背后的更为丰富的精神特质和万千情怀,才是画家试图捕捉并努力描绘的亮点所在。画面中的庄稼丰收、果蔬成熟、渔米飘香、觥筹欢庆,与其说是画家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曾经站在农村立场而理解的生活幸福,毋宁说同时也是一代人的内心深处关于农村的记忆和期待。在经历了生活的各种变化之后,曾经记忆里的那些片段和瞬间,尤其需要用这种无障碍释放的方式加以抒发和表达。
画中人云,画人难画手。其实,在刘颖悟的画面上,仅仅是画中人物的“手”就足以构成趣味横生的长篇大论。比如,《顿悟空间》(2004年)的双臂平伸的手,《同学》(2011年)的惬意地交叉在身后的手,《赶集》(2008年)的挂着篮子的手,《深秋》(2015年)的抬向天空的手,《愫》(2007年)的放在裤兜的手,《小芹》(2011年)的贴在脸上的手……刘颖悟的画中人物的手,时而拢着、时而张开,时而静默、时而欢快,与画中人物互相呼应,那些变化多端的手势,何尝不是五光十色的情调和语言呢?
对一个画家的认识,有时候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观众总是相信画家必然经历过一个成长、成熟到丰收的过程,从艺术技巧的熟练和探索而言,情况是这样的。但从画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定性而言,也许这个过程早就完成了。某些早慧的画家,比其他画家也许完成得更早。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前面那些事情的自然重复,或者是顺其自然的延伸。如果说刘颖悟的油画作品中存在着某些宏大叙事的因素,那也是因为画家在挖掘自我经验的过程中不经意而获取的。在这个意义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预设的思维框架,而是时间——正是在时间的逐渐隐退并重新寻觅的过程中,刘颖悟实现了现实世相到精神世界的升华。整体化记忆的历史也罢,碎片化历史的记忆也罢,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经洗涤,世相中的一切都重新回归于本来的样子,艺术也是如此。
王嘉(批评家)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