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望长安——国画写生团赣、湘、黔、滇行”一行人,告别了江西石城之后,将至第二站九嶷山。虽未听多少人提及此山,但黄宾虹画过九嶷山,所以,我便有一探究竟之想。车行至群峰之间,但见山头大同小异,着实让人疑惑不已。《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进入九嶷山景区,首先看到了舜帝庙,黄瓦红墙,旌旗列列,气象肃穆。其后为”舜源峰“,亦觉颇有奇气。入口处矗立一碑,镌刻着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时称”壮丽诗篇“。诗好,书法也好。化鲁直间架,承怀素笔意,纵横捭阖,意态翩翩。细读其诗,首句”九嶷山上白云飞,“便颇具画意。九嶷山虽不算太高,但常有白云繚绕其上,尤其盛夏期间,阵雨频至,或雨追云飞,袅袅升降,或晴空白云,暖暖平移,行无定所,迷离奇幻。不禁令人想起米虎儿《潇湘奇观图》,山不奇特,但白云缥缈,正是苍梧山色。大约四千多年前,舜帝葬于苍梧之野。《史纪·五帝本纪》曰:“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二妃往尋,抱竹痛哭,泪尽而死,飄然而成仙。于是,一句“帝子乘风下翠微。”便把这一文史“传说”美妙地概括出来了。古贤列子可御风而行,太白有诗句“苍苍横翠微。”主席顺手拈来,诗句锻炼介于历史与神话传说之间,有诗情,有画意,更有传奇色彩,使这一段文史典故化实为虚,极具空灵漫妙之趣,不愧为大手笔。而友人所赠斑竹更激发了诗人无穷想象:“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斑竹之上,斑斑点点,如泪滴之痕,楚地百姓善于想象,传说为舜帝之妃,娥皇、女英泪痕所至。用情之深,斑竹可证,竹尤如此,人何以堪。九嶷山深处,古木槎枒,竹林摇曳,据说斑竹就在其中。而雨后红霞,愈觉瑰丽,“万朵”之比,已然壮观,“百重”之“衣”,又是何等想象,其层层深厚之状,似可引发无限时空幻象。想“帝子”神游于九嶷山,自能远眺洞庭湖,于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东坡咏赤壁之浪,有“卷起千堆雪”之句,把波浪之白比为雪色,多有高情雅致,古今诗人,想象略同。然而洞庭“衔远山,吞长江”,其波浪之比更有连天飞雪之势,何况,毛主席是何等胸襟,自有挥斥八极之势,望洞庭水波,览橘子洲头,感民心跃跃,有无穷创造活力,定能不断歌咏出感天动地之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暉。”青莲有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主席几乎全句套用,只不过把“吴越”改成了“寥廓”。老子以“寂兮寥兮”状无限时空,由此可见,“寥廓”一词,不知有多么空远,以此时空幻象照应“帝子乘风下翠微”句,更可见诗人之非凡气度,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彷彿能与芙蓉花那纯洁、明丽、髙雅之色相得成趣,恰如湘楚大地朝晖无尽。
将登“舜源峰”之前,与弟子们宣讲主席壮丽诗篇,颇觉豪情满怀。于是,登山眺望,悠然诗画,迢递九嶷,尽收眼底。及至下山,独不见啸云学弟,原来他从另一条路下山,却意外发现一大片古树怪石,颇具画意,告知于我,使我改变行程,多留了几日于九嶷山。翌日再登“舜源峰”,果不其然,古木倒生,扎根于石缝之上,枝藤相纠,婉转于树石之间。石质嶙峋,怪异却自然,俨然一个天然“园林”。步步移,且步步是景,美不胜收。出之于笔墨,树石皆有遒劲古穆之气,与过去画稿相较,格外有不同之趣。
九嶷山核心景区是“三分石”部分,主峰远望如三石而分,故名。因其高峻,常有云雾繚绕其间。其下盘护深厚,基座广大。树石相拥,云水来往,层次井然,岂非天然图画。昔人有“如行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之谓,自然之美如此丰富,前人之法岂可穷尽?还有多少笔墨之趣,尚待有悟性者去开掘!眼前古木森森,出枝遒古。发于紙上,如见老笔纷披,格外有一种生发之致,而巨石突兀,大小错杂,溪流奔泻,俱来腕底,更有某种笔墨节奏意味,使人玩索不尽。山间气候多变,有时风雨骤至,忽又云消日出。吾等成员,一手擎伞,一手作画,哪管一会阳光一会雨。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氛围之中,惟恐眼前美感稍纵即逝。
九嶷山之行即将結束之时,要取道宁远县城,转车至贵州。据说宁远文庙不错,遂决定作短暂逗留,参观文庙。宁远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始皇屯兵要塞,光武中兴之基,濂溪汤沐之乡”之称,文治武功,源远流长。今寻其文庙,果然气势不凡。其规模之宏大,气象之高古,石刻之生动,工艺之精湛,在同类文物遗存中,可谓佼佼者。尤其是龙凤石柱群石雕,保存完好,为国内所独有,令人惊叹。仰望孔子塑像,知为后人所加,与文庙整体格调虽不合拍,但尊师重教之风,崇文厚德之气,弥漫于文庙左右,为吾等所熏染。我写生团宗旨有“访天下之奇胜”之志,良有以也。
反观这几日九嶷山写生画稿,笔墨交集,笔尚未虚发,墨亦有些机趣,然仅此用笔程度,已觉眼前生机扑面而来,如山花烂发,怡养我心,信古人“笔妙而墨精”之旨,是何等意味深长!
乙未夏六月十六月明之夜,悠然于梵净山宾馆。
作品赏析: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