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伽利略出生后的三天,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去世了。在欧洲人的眼中,似乎预示着文艺复兴由艺术转化为科学的一个征兆。在科学至上的时代,虽然人们对绘画的未来做出了种种担心和猜测,但是时至今日,绘画艺术依然保持着青春、焕发着活力。纵观西方的艺术发展史,模仿自然的再现性美术创作占据了大部时光,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便将自然主义绘画中“模仿”的特质归咎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辨认的快感”。历经希腊、文艺复兴和十九世纪的法国美术三个时期,这一描摹自然的艺术手法经过美术家代代相赓的努力,在图像的研究中已经达到了乱人眼目的真实程度。这种具象-写实艺术观的形成,长期的理性主义思考是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
在西方众多的思想家看来,理性在人类的思考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可以说,对于人类的思考方式来说,一切均可以怀疑,唯有理性不容质疑。然而,现代文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极度扩张,使得理性从形而上学的纯理论形式转化为工具理性的可操作形式,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节节让步加速了技术效益化的日益凸显,不容置疑的理性丧失了其原有的批判精神和解放功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非理性主义思潮愈益涌现,这一切反映在绘画中,强调主观化情绪的表现性美术成为现代主义时期绘画创作的主体而为更多的新生一代所接受。按照学界既定的说法,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古代哲学抛开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而去探索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独断,转向对“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的认识论反思。基于主观化情绪的表现主义美术对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观念的宣泄取代了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冷静描写。苏珊·朗格更是强调“表现性”的重要价值,她认为表现是所有种类艺术的共同特征,她坚定地反对再现理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形式与表现,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在当代艺术教育中,表现与再现似乎是一对矛盾体,究其实质却是两种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阶段性反映。自17世纪以来,艺术与技艺相分离,远离物质而靠近精神。纯艺术从实用艺术中脱离出来变成了纯精神性的艺术活动;而手工技艺则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设计经历了思想上的民主改革、材料上的新技术发展和形式上的几何形创新,凝结成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以服务于现代生活为主旨的全新设计体系。
现代的艺术教育纯艺术与设计学科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撑,在本次2015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作品展中,作品类别包含东、西方两大美术体系,横跨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两个科学门类。在美术创作中既有对传统再现性美术观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对表现性艺术形式的挖掘与创新。设计艺术则体现为对传统装饰艺术的深挖与整理;同时也有对工业、后工业时代设计语言的探索与更新。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创造与超越是永恒的主题,同科学教育一样,同样包含着对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思索。如卡西尔所说的那样,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把握中给与我们以秩序。科学揭示“概念的深层”,艺术展示“形象的深层 ”,帮助我们洞见事物的形式 。从本质上,形式概念包含着人的主体性和文化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那样,是艺术家赋予质料以形式才创作出相应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艺术,创作的过程即是对自然秩序和真理的认知与追求。希望在这种无止境的探索之中,美术学院的发展未来更进一步。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5年6月28日
部分参展作品与现场图片
郭晓光院长为校领导解读作品王辉宇副院长为开幕式致辞张建华教授为校领导解说作品
开幕式现场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