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广东当代艺术中心正式成立。成立当天,首场展览“8+1”实验艺术方案同时启动。作为目前国内少有直接以当代艺术命名为单位的机构,它的创建填补了广东在当代艺术机构方面的空白。
该中心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第二棉纺厂”改建而成。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当代艺术生态快速发展状况相比,广东的当代艺术机构受缺乏品牌项目、赞助人及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一直未形成完备的艺术生态圈。而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成立,与其说是让人瞭望到广东当代艺术的前景,不如说让人再次对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落寞表达几分隐忧与无奈。
知名策展人樊林则指出,广州当代艺术界“只长草不长树”。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忧心忡忡地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我对广东当代艺术的没落无可奈何。”
广东当代艺术的确有过辉煌的时代。据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回忆,早在1980年代中期,广东就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先锋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如李正天的“105画室”、王度的“南方艺术家沙龙”等。其后,则有影响力广泛的“大尾象”,比如“卡通一代”。1992年,首届“广州双年展”开幕,成为大陆类型展览的首个成功案例,一时誉满全国。
著名评论家杨小彦自称是广东当代艺术的“过来人”。在他看来,广东当代艺术呈现“七零八落”的状态。记者对比京沪穗三地发现,广州的确缺乏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莫干山”这样的艺术集中区,艺术氛围远远不够浓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对此指出,广州缺乏成熟的艺术机构,而域外艺术机构尚未进驻,进而为广州画廊行业带来新的、成熟的经营模式。
广东还能否迎来“当代艺术的复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此前在主政广东美术馆时,曾通过多种途径力推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他看来,广东当代艺术要想走出低谷,必须“主动出击”,多与京沪港等地互动,“融入到一个大的市场氛围里面”。
年度声音
广州画廊机构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较少能融入大的市场氛围,包括大的艺术博览会活动。艺术机构都应该更多、更主动去参加和出击,当年广东美术馆也很主动出击北京、上海、香港,这样才有利于建立互动关系。当然,这个前提是广州的画廊也要拿出相对高端、高水平的作品。此外,广东的当代艺术缺乏一条结构合理的生态链。
——王璜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广告] 作品编号10032207,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秋山红叶》
孙吉祥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