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前后,寓居金陵的胡曰从以饾版术印刷了《十竹斋画谱》中的“书画”卷,嗣后又以饾版和拱花术雕印了《十竹斋画谱》,图刻印染,极为精巧,色彩斑斓,幅幅乱真,实为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版画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多年来有胡曰发明、创造了饾版和拱花之说。而依据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萝轩变古笺谱》中“天启丙寅嘉平月丹霞友弟颜继祖撰并书”的题记,此谱刻成时间至少较胡氏《笺谱》早于十九年,故云:十竹斋完全受萝轩影响而加以发展的,其中饾版和拱花的发明创造,应该归于萝轩。
饾版和拱花术,究竟使于何时,孰人发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如果饾版和拱花的发明创造归之于萝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吴发祥(号萝轩)雕印的《笺谱》刻于天启六年(1626年)。明人所称的“饾版”,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木版套色印刷。其过程是先根据一幅画面不同颜色的深浅和各种线条、皴法分解成一套套的版稿,经雕刻后,再依次印成与原画基本一致的复制品。色彩复杂的画幅需分解成七八块、乃至几十块或上百块印版。这种彩色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彩色套印术”的产生,可以追溯的很远。唐代的“夹撷”印染,五代的“印线填色”,可谓是“彩色套印”术的先声。宋时印制《三朝训鉴图》时曾“镂版印染”,应视为“彩色套印”的初期阶段。元代无闻和尚印制了朱墨二色的《著经图》刻本,则是说明在元代也有“套印”。
在胡氏印制《画谱》之前,已有套印本出现。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徽州滋兰探主人程均房刻印的《程氏墨苑》以及大抵出于同期的《花史》,是两部彩色套印版画的典型范本。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刊有精美的彩印版画,关于这些彩印版画的印制方法,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刻好的印版上,根据原画上的色彩,分涂于版面的各个部位。一中说法,则认为就是“饾版套印”。
在这两部彩印版画的集谱中,画面色彩有简有繁,仔细端审,似用了两种印制方法:在同一版面上掸色而又不易洪晕的,可能是只刻一版掸不同颜色,伏印出套版的效果;凡画面色彩繁多,似以“择套”勾描、雕刻“饾版”印制而成。如《程氏墨苑》中“巨川舟楫”一图(图4—23),有墨、蓝、绿、赭、黄五种颜色,如刻一版,在不同的部位分涂五种颜色,以现在高超的“饾版”技艺进行模拟实验,倒也可以达到如此效果,但是很不容易做到。况且比兔画面小,色类多,如采用一版掸多色的方法,颜色涂于版面后,凡两色相节处必有晕色出现。今观原本,画面虽小,而两色相接处,并无晕色迹象,因此,揣此类图画,均以“饾版”刷印而成。仅此一据,即可说明,“彩色套印”术,在吴发祥印制《萝轩变古笺谱》之前,早有应用。“拱花”术,是一种不在雕刻好的版面上掸色,只通过砑印之后,使画面出现微凸的线条或花纹的方法。这一技艺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宪宗和(806—820年)间翰林学士李肇在《国史补》中指出:“纸之妙者,则越之剡腾、苔笺、蜀之麻面、屑骨、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阳州六合笺,蒲州白薄重抄,临川滑薄。”此处所云“鱼子笺。”我国学者潘吉星曾指出:“就是一种历史上著名的砑花水纹纸,这中鱼子笺在北宋时,仍在四川制造。”
通过以上事实说明,“拱花”术产生于我国唐代,它比水纹纸起源于意大利说的物证——1282年意大利法布里亚诺纸厂生产的带有十字架的纸早四百多年。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