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陳成球在創新過程中,獨創一格,成績裴然,作為一個畫家個案,值得研究探討,我在這裡歸納以下幾條,敬請同行賜教。
(一)擺脫“筆墨論”的束縛,才能獲得海闊天空的創作天地。劉國松先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受聘入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之同時,在校外進修部辦了三屆現代水墨文憑課程班,陳成球初學繪畫就是這個班的一員。我們知道,劉國松的教學理念,並非按部就班從臨摹古畫著手,而是讓學者擺脫“筆墨”技法的束縛,引導學生開拓各種不同的繪畫技法實踐開始,把學生引進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無拘無束的藝術創作天地。陳成球正因為對傳統的水墨畫沒有成見,才不墨守成規,大胆實踐,畢業成績成為全班的佼佼者。
其實所謂中國畫的“筆墨”傳統,說穿了不過是中國文人畫的局部傳統而已。縱觀歷史,宋元以來,乃至明清,由於“筆墨論”的桎梏,只能陳陳相襲,使中國畫走向衰頹,歷史已經證明了的事實擺在眼前,為什麼當下有些人依然抱著它不放呢?
中國繪畫的傳統,不僅在於文人畫的“筆墨”技法,恐怕更加宏觀地、廣義地去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我認為應該從歷來中國文化的內涵上去把握傳統。就拿中國繪畫來說,它有觀摩自然,表現自然的理念和方法,運用比喻、象徵、超自然的手法去營造某種意境和氛圍,更何況除了筆墨以外,尚有拓墨、漬墨等技法。陳成球的現代水墨畫正是發揚了這樣的傳統。
(二)改變陳舊觀念,開掘創造潛能。事實證明,任何有所創新的畫家,他們無不在創新之前,先在改變觀念上狠下功夫。如林風眠早在法國留學期間,就在蘊釀中西合壁的問題,回國以後的第二年(1926)他就撰文《東西藝術之前進》,比較分析中西藝術之長短,認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於是提出相互溝通取長補短的藝術主張;時過三年(1929),他在《中國繪畫新編》一文中再次提出以本土繪畫為基礎,吸收外來民族繪畫之優,復興中國繪畫藝術。於是中西合璧的觀念成了林風眠藝術追求的目標和方向。他以畢生的經歷,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一生。吳冠中是如此;劉國松亦是如此!陳成球可以說是追隨其後的創新者!
(三)鍥而不捨,堅韌不拔,勤奮實踐的精神。陳成球為了有更多時間去實踐自己的想法,毅然辭去穩當的教席,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實踐中去,創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新作,劉國松曾有這樣的評價:陳成球“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他已經漸漸創造出個人獨特的技法和風格;他畫雪山、溪流、飛瀑、急湍都是利用宣紙上流動著滲染的墨蘊,混和著桌面拓印的抹點效果(抹點皴),配合得亦幻亦真,在似與非似之間飄蘯,令人百味回甘,思量再三。”
綜上所述,陳成球能創作出與時代相匹配的現代水墨畫作品是必然的結果,我深信以陳成球為首的香港現代水墨畫協會的群體,定將成為香港藝壇的中堅。
在此衷心祝願陳成球的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朱樸(上海中國畫院高級畫師、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副秘書長、畫家、藝術評論家、雕塑家)
二零零六年三月於上海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831,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何时吼住此山》
鲁叁田作品 / 45×45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