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艺术界关于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和扶持、奖项等相关活动渐渐多起来,以至于 成了一种收藏趋势和一个重要话题。对这些活动的描述,也都是从主办方的角度来谈 的,比如为青年创建平台,提供资金和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由创作等。即使让参与 的青年艺术家来描述,他们也都是说着差不多的话,外加感谢之类的。
在公开的媒体宣传上,较少艺术家能说出心里话。感动的或许是真的感动,有的是机 会流露;而郁闷的也只能郁闷,只能私下唠叨几句。
对一个活动的评价,需要针对它本身的实际情况去判断,比如目的,理念,方向,效 果等。如今,众多的青年展览,除了在宣传“青年”,还在宣传些什么呢?
我也曾多次参与过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推荐和评选工作,也确实见证过主办方的辛苦 和努力,也看到过不少青年艺术家对现状的焦虑和对未来的积极。有时候这些东西确 实会左右人对青年艺术家活动的判断。
往往,我们谈到青年,会说他们有活力,有激情,羁绊少,敢作敢为,他们代表未来。 这里谈到的青年的意思应该是年轻。而年轻不一定有为,年轻也可能幼稚,毫无作为。 如今,我们看到艺术界对青年艺术家的热情,似乎有着莫名的冲动,好像青年的就是 好的。仔细分析,这冲动背后的动机多少有些怀旧,现在不可能回到十年前。
这么多的青年展,几乎都是从市场逻辑出发的。由主办方和新兴收藏群体共同主导的 市场在选择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样式和风格,很多时候跟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未来市场潜 力无关。青年艺术家像新商品一样处于被动状态。有市场的留下来,没有市场的就被 无情淘汰。这是市场规律,虽然残酷,但也是现实。我想说的,并不是所有机构都有 眼光和前瞻性。举个简单的例子,架上绘画如今依然是市场的宠儿,这是由大环境和 很多因素决定的,至少跟新兴收藏群体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不无关系。这反过来要求青 年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被现阶段的市场左右。
青年真的可以代表未来吗?青年真的敢作敢为吗?我看也未必。稍微看看如今各种 青年展上的作品就不难做出判断。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未来,敢作敢为,更有创作力, 这只是社会对青年的期待。不是每个青年都有好未来,即使有,肯定和过去是不一 样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新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
是不是青年不重要,只是个称谓而已,这跟“青年”们创作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 我相信青年们自己心里是清楚的。
如果,青年,成了一种吆喝,那实在是太无聊了。 再见,青年!用作品说话。
于望京工作室
20140901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