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故”一词首见于南朝梁,梁吴均《齐春秋》:“沈驎士云 少清贫,以反故写书数千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沈驎士传》:“遭火,烧书数千卷,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反故”即为将已经书写过的旧纸重新加以利用,在其反面书写。这种现象在晋代文献中已经提到,晋葛洪《抱朴子》:“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反复有字是说纸的正反都有字。但此处所说可能指书写完一面后接着写另一面,并不一定是利用旧纸。“常乏纸”反映出当时的纸张的生产尚不能满足日常需用。从近年出土的晋代楼兰残纸中可以发现大量的两面书写现象,其中以来往书信为大宗。而在东晋世家大族的风气中,书信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书法较能的展示载体,以反面书写回信,看成是一种书法没有得到赏识的憾事。孙过庭《书谱》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此处的“恨”当做“遗憾,不满意”理解。谢安以原信背面回信,委婉的表明其对王献之书法的轻视。
这种废物利用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汉代,汉简中偶尔也能见到利用废简练字的墨迹。在没有多余的练字用纸的情况下,能用废纸练练字,大概也成为一种“奢侈”的做法吧。细究起来,古人这种惜纸如金的做法,或许影响到对书迹风格的追求。魏晋之际,限于笔墨,人们习惯于书写小字,只能在字的工巧上反复推敲了。这种惜纸的作风也有传于后世,南宋叶 《爱日斋丛抄》记载:“王沂公以简纸数轴送人,皆他人书简后截下纸。晏元献公凡书简首尾空纸,皆手剪熨,置案几以备用。”当今,人们提倡“低碳”生活,不如学学古人的做法。
小编链接:
古人所谓的“反故”就是将用过的东西进行再度利用。由于古代纸张生产量小,价格昂贵,普通的文人为了节省纸张会在写过字的纸张背面继续书写,然而这种作法同时也会被世情礼仪所不齿。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