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武夫,与其弟赵光义在文化素养上有所不同,但当他得天下之初(960—975),即留意搜求书面,赵光义时(976—996)更有过之。赵光义以苏大参镇守金陵,即南唐旧都,命其就墨守成规区内访求名贤墨迹,“后果得千余卷上进”。故知苏大参“雅好书画,风鉴明达”,经他献入之大批作品,当属衡世珍宝,惜文献记载缺如,难于确指。然后还指派画院待诏高文进、黄居采 ,即西蜀名家黄筌之子,均精绘事兼擅鉴别,相继将民间秘藏纳入宫中。由于赵光义继位不久即下诏令责成“天下邵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官员黎庶敢不遵命而行。“先是荆湖转运使献出东汉草书、唐朝斡二马图,广东韶州献出唐张九龄肖像及文集,还有若干达官贵胄,迎上之所好,献出古书画以邀皇上宠幸”,后之继者,难可胜纪。
通过派大员到民间搜信,官员们的献纳,以及接收南唐,西蜀库中珍品全部,数目大有可观。于是在端拱元年(988)特建秘阁于崇文院贮藏之。惟绘画部分无目录可稽,而书法部分摹刻为《淳化阁帖》,约计四百余件,可充作目录。异所收作品下限到唐,五代墨迹未列入,故难窥全境。
北宋后期官廷的庋藏,由于前后有一百六十多年的积累,且徵宗赵佶在潜邸时就擅丹青,又酷嗜古代书画,继帝位后的条件尢为优越,故不待言。南宋邓椿《画继》有云:“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此非虚语,赵佶命臣僚所编篆《宣和画谱》二十卷,计二百三十一位历代名家,各类作品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宣和书谱》二十卷,计历代书家各种书体作品包括制造在内,得一百九十七人,墨迹一千二百四十余件。此数字还未将所有书画作家和作品都列入谱中,却已经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如果这批近八千余件北宋以前的国宝都能够保存流传至今,该是何其伟大的精神物质财富!
宫廷的收藏之风已如上述,私家的鉴藏活动亦是同样火热,唐代已开风气之先,宋代有后来居上之势。北宋实期的楚昭辅、王博、王贻正以鉴藏着名于时。《图画见闻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江表用师之际,故枢密使楚公(昭辅)适典维扬(扬州)。于时调发军饷。供济甚广,上(太宗赵光义)录其功,将议进拜,公有陈愿寝爵赏,闻李煜内库所藏书画甚富,辄祈恩赐。上嘉恩赐。上嘉其志,遂以名笔百卷赐之,往入有李主(煜)图篆暨唐贤跋尾。”
楚氏故后,收藏部分散佚,但其孙泰熙于熙宁间(1068—1077)秉承先人之志,又复从事搜求,为注恢复旧观。据文献记载,先后购致有唐江都王李绪画、韩晃画牛、王维《辋川图》多件。王溥司空之子贻正所献十五件中退还的七件,为王羲之父子墨迹,崇宁、宣和年间(1102—1125),或者再向上推到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元符(1098—1100)年间,中间虽有北方外患。似可勉强说成是“承平日久”,并不影响士六夫和民间收藏的积累。如苏易简一家四代均从事古书画搜集,不少名迹,当时经过名书画家兼鉴定家米芾过目。
苏氏家庭藏品究有多少,无记载可考,从文献中得悉有晋王羲之《雪晴帖》、《兰亭燕集序》,毕宏《山水》,颜真卿《乞米帖》,释怀素《自叙帖》等均为其所藏。而米芾本人更嗜古书画成癖,他曾在宫廷充当过“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所阅既多,眼界极广,而本人讲求鉴赏,在其《书史》与《画史》两书中记载有家藏部分目录,当远非全部。不可从他传世着作里包括《宝间待访录》在内,从中多少获知他与同时讲求收藏的士大夫交往在百人以上。画家李公麟、苏轼、王诜、赵令穰等,书法家薛绍彭诸家都有不少名迹在手。至于达官贵人之家,李玮、冯京、丁谓、文彦博以及赵家宗室、仲忽、仲仪、如发等,亦有珍品秘藏。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藉知北宋京城开封城里的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有专门买卖“书籍玩好图画”的店铺,生意兴隆,直接与士大夫阶层收藏文物书画之风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米芾友刘经〈臣泾〉,熙宁进士,也好收藏,因开始空有意向,却没有初步鉴别知识,买进都是赝品,后来与米芾相处久了,取得了经验,逐渐成为里手,收到不少佳品,并以一座砚山换到米芾的韩斡画马一幅,成为历史上脸炙人口,流传下来的一段佳话。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