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1623-1716),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人称西河先生,萧山城厢镇(今属杭州)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后来休假归家后不肯复出。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嘉兴市)人。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芷畦(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郑元庆(1660-1734),字芷畦,一字子余,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初藏书家。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试后即出游,后以贡生入国子监。
两先生合力,提携后生郑元庆
清初,朱彝尊与毛奇龄曾同时参与抗清活动,又曾同举博学鸿词,同授检讨之职,又同任明史馆纂修,经历相仿、学问同高。当时,作为晚辈的郑元庆经常虚心地向朱、毛请教治学经验,深得两老器重。两位前辈也不遗余力地携手扶持这位好学的后生,使郑元庆博古通今、著述甚富。
郑元庆在纂修《湖州府志稿》(别称《湖录》)时,毛奇龄为之作序,朱彝尊则慷慨地将曝书亭藏书供其博览纵观。正是有了以上这一层关系,才引出了西湖边,郑元庆为这两位先生画像的故事。
同游西湖,元庆首画“两先生像”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朱彝尊寓居在被称为“南宋皇家律寺”的杭州昭庆寺经房,而郑元庆也恰巧住在该寺的慈寿房,两人前后楼可以相望,所以时时过往交流,郑元庆亲身感受到彝尊的言论风采,受益匪浅。一日,西河先生(毛奇龄)来访,提议同游西湖,朱彝尊、郑元庆欣然受邀。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阳光明媚,风景秀丽的西湖边游人如织。他们约了几位好友作西湖三日游。同行的有山东茌平县知县吴陈琰(字宝崖,钱塘人);与陈维崧、毛奇龄等合称“佳山堂六子”的吴农祥(字庆百,钱塘人)以及学者顾搢玉(事迹不详)等。当时吴农祥已在游船上,他未见过郑元庆,便向朱彝尊打听,朱彝尊对他说:“这位是吴兴郑元庆,他在修《湖州府志稿》时曾通读我的藏书,是个治学非常认真的人。”
朱彝尊和毛奇龄在一起出游的时间并不多,郑元庆抓住这个机会,画了一幅《西河竹垞两先生像》,记述了他跟随朱、毛两位老人游西湖的情景。画中两人均身穿长袍,朱彝尊拄杖,毛奇龄携卷,虽然毛奇龄八十岁,已到了耄耋之年,朱彝尊七十四岁,也是古稀老人,两人却仍精神抖擞、谈笑风生。可惜郑元庆的这幅原画现在已很难见到了。
乾隆甲申,丁杰摹像题诗多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经学家、校勘学家、藏书家丁杰(号小疋)根据郑元庆的原画重新摹写了一幅《西河竹垞两先生像》。合像的上面有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题字:“西河、竹垞两先生像,郑芷畦作,丁小疋摹。”画的四周是经学家、诗人程晋芳;学者、藏书家汪沆;诗人、书法家、鉴赏家张埙;藏书家、学者、文学家、目录学家纪昀(即纪晓岚)以及《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翰林院编修卢文弨等先后题写的诗句。上述丁小疋摹像现藏嘉兴市图书馆。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