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收藏鉴赏家张怀瓘,写了一篇有关书法估价的著作,名叫《书估》。书里提到当时钟绍京尚书爱好收藏,不惜大费,破产求书,曾经花费几百万贯巨资,方才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没能买到王羲之一个正楷。书中估价古代书法,以王羲之作为标准,分为上、中、下“三估”:“三估者,篆、籀为上估,钟、张为中估,羲、献为下估。”并解释道:“上估但有其象,盖无其迹;中估乃旷世奇迹,可贵可重,有购求者,宜悬之千金。”比如说,市场上要是有师宜官、曹操、曹植、孙权、孙皓、何曾、杜预、卫夫人、王导、谢安等绝世难求的书法,可以参照王羲之草书的价格,进行买卖;又如戴安道、王玄之、王操之、王凝之、王徽之、王僧虔、谢灵运、羊欣、萧子云等人的作品,则可比照王羲之草书的三分之一估价;再如陶弘景、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创作,当可比照王羲之草书的四分之一进行定价。
《书估》以后,唐宣宗时,又出了个书画收藏家和理论家张彦远。一次讨论书画名作价格,张彦远认为,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之、阎立本、吴道子的画,一扇屏风值二万金,次一等的也值一万五千金。 由于唐朝文风炽盛,朝廷和社会上人,不惜重价抢购书画,这就使得书画行情一再看好,并由此而逐步形成市场,形成专门吃这一行饭的书画商。杜甫诗说:“忆昔咸阳都市会,山水之图张卖时”。就是当时咸阳书画市场的客观写照。书史记载,唐朝有名的书画商有辽东人王昌,杭州人叶丰,长安人白颖,还有胡穆韦、杜福、刘翠、齐光、赵晏、孙方禺页、孙盈等。他们有的还同时做着书商,如长安书商胡穆聿,因为擅长鉴别书画,所以被徐浩推荐给唐玄宗,玄宗赏了他个直集贤令的官,让他专门为朝廷搜集书画。
唐德宗贞元之后,书画商们“手揣卷轴,口定贵贱”,被广大书画收藏家们围着,真还风光得很。
宋朝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图书字画古玩的交易中心,集中在相国寺和殿后资圣门前。当时有名的收藏家如米芾等人,就常来这里转悠,竟还被他用七百金买到了唐朝王维的《雪图》、八百金买到徐熙的《桃两枝》呢。
当时人们购字买画,大多集中在名家身上,一时形成“马必韩斡,牛必戴嵩”的局面。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时造假的风气,便大大盛行开来。比如五代宋初山水画家李成,到了徽宗时画价大增,随之而来的便是假画铺天盖地,惹得经常在书画市场上觅宝的米芾大声疾呼:“皆俗手作假,余欲作无李论。”
看来,宋朝冒假之风盛行,书画流通市场较之唐朝,无疑要复杂多了。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247,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渔乐图》
周佳惠作品 / 49×9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