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二乔观书》茶盘
4月16日下午,2014年度“盛世收藏”第二场免费文物鉴定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阶梯区举行。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深圳市文管办副主任刘涛、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林锐和深圳收藏协会荣誉会长杨传耕坐镇现场,为上百位文物爱好者免费鉴宝。
沉甸甸的大清库银
鉴宝活动在当天下午3点准时开始。藏友们一边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宝贝,一边认真地听专家对其他藏品的点评,宝剑、佛像、古字画、青花瓷……种类真是不少,但精品不多。直到23号王小姐的出现,吸引了现场所有人员的目光,其持有的清光绪祁县“库银”,被专家鉴定为收藏精品。
高6厘米、长12.3厘米、宽7.6厘米、重约1800克左右,此银锭是清代光绪年官府造“五十两大锭”,上有详款,分别为上写祁县厘金,右写光绪年,是清代官钱局造的“库银”(古称厘金),存世量少,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深圳收藏协会荣誉会长杨传耕把“银锭”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颇为赞赏地表示:“此为‘大清库银’无疑。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由于白银在化学元素中,比重达 10.8 克,所以,五十两的‘银锭’放在手心里,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杨传耕介绍说,“‘银锭’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也就是‘元宝’,所以习惯上将‘银铤’、‘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元宝’。”
“随着‘银锭’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价值不断提高,伪(仿)品就出现了。除了要了解各个时期‘银锭’形制特点和铭文特征外,还要从成色、分量、浇铸来观察‘银锭’的真伪。首先,要根据‘银锭’的颜色来辨别,颜色不止要看外在的银绣,还要观察内在的成色。而检验‘银锭’的重量,不光要称重,还要看拿在手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把握,需要长年的多接触、细品味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杨传耕介绍说,“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很重要的就是看‘银锭’底面的气孔,或称‘蜂窝’。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虽然有气孔,对‘银锭’来说,使得它不太美观,但是,正是这种气孔,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258,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荷塘清趣》
王颖作品 / 48×4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