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指出:高倍扫描影像显示《功甫帖》为自然书写
《功甫帖》现身北京 刘益谦辨“双钩廓填”
记者求证得知,双钩廓填的技术确实很多,有炭笔轻描、竹签压印等诸多隐秘手法,高清扫描放大,并不能完全证明作品真伪。“如果用很淡的墨做轮廓也是可以的,如果有人不用毛笔勾线,而用炭笔呢?方法有很多很多,高手完全可以照着线痕一笔写成。”
苏富比拍品苏轼《功甫帖》昨天由藏家刘益谦带到北京,刘益谦希望藉由高清影像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力图推倒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有关“伪本”的研究结论,并宣布《功甫帖》将如期在龙美术馆浦西新馆公开展出。
龙美术馆人士现场演示了对《功甫帖》的放大扫描,并指出,经过50倍放大后,《功甫帖》中的“议”字交叉处墨色较浓,“谨”字也出现了游丝,而在放大之前,这些特性难以观察到;翁方纲勾摹本经放大后,墨色确有改的痕迹,边缘勾线也的确清晰可见。
同时公布的还有朱绍良、陈萧羽、赵华、李跃林、林霄等研究写就的《<功甫帖>高清影像和技术鉴定结果情况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分别从书写、印章、纸张等方面力证《功甫帖》为自然书写。《说明》还认为,测厚仪显示功甫帖纸0.235mm,翁方纲勾摹本纸厚0.166mm,“据谢稚柳对双钩廓填的介绍,此技法的前提是要有薄而透光性好的纸张,苏轼《功甫帖》用纸张厚,不适合用来勾摹。”《说明》还认为,在高倍扫描仪和50-200倍的光学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众多自然书写特性,有关《功甫帖》上的个别不自然处,《说明》指出乃“虫咬后的修补”。
《说明》援引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对《功甫帖》所做的技术鉴定,指出该帖用纸与北宋李建中《同年帖》、苏轼《致知县朝奉》为同一种纸张,“为宋代‘帘纹纸’,不是所谓‘明代罗纹纸’。”记者查阅发现,该机构是《说明》作者之一林霄主导成立的私人鉴藏机构,成立至今不足5个月。
徐邦达弟子萧平赞成《说明》的研究结论,“我今天看到这幅字,就觉得徐先生‘虽有九字,极为神采’的结论一点都不为过。”陆忠指出,三位上博专家“都没上过手”研究刘益谦所拍的《功甫帖》,指出其为伪作不具可信度。刘益谦表示,希望此前提出异议的三位上海博物馆专家能在看过原件后对“双钩廓填”一说予以解释说明,也希望大家在看过原件之后能就“真假”进行客观评说。
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表示,所有学术观点均在之前的《学术报告》中表明,不对该新闻发布会回应。其中,凌利中昨晚在接受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采访时表示,相信有识之士自有判断。昨天,多位收藏人士、拍卖人士都来到现场旁观,在电视镜头前,对《功甫帖》的真伪之辩都选择了沉默。现场也没有博物馆专家就此帖的真伪做出表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用墨勾出轮廓,再往轮廓里涂墨,这样的做法谁都能看出来——双钩填墨是一种说法,作伪的前人用竹签勾轮廓,然后在其他纸张上反复操练,手熟之后,也是一气呵成写进去的,只不过是根据了一个轮廓线而已。“当代人需要仿古,只要用投影仪就可以了,双钩的问题就是在古代解决了投影的问题。其实,除了用竹签和淡墨双钩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奥妙。”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818,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清茶待友人》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