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这问题很宽泛,泛泛而谈没有任何意义,可能会造成对时间的合法性浪费。但作为画家或书家又不能回避这一问题。
当下学界虽不乏有以改造灵魂和文化痼疾为职志的激情,却没有用“有力的灵魂”,从复杂的文化问题入手,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作系统有效的思考,而总是千篇一律地归就于“书画家没有文化,只限于技法上的磨练”等抽象的言词敷衍了事。这看似很合乎情理的“诊断”与“指责”,却暴露了学理上的浅薄和对书画家的简单和粗暴。但更可怕的是,在当下这“怀疑一切”的社会,这种说法却好像却从来没有被怀疑过。缘此,笔墨文化成为负重,甚至障碍,而被合理地绕开;花样翻新的浅薄炫技反而成为笔墨高超的有力证明而躲避了对笔墨技法的深入锤炼。
古人没有“国学”这一概念,其知识修养就是国学本身。而且,现代人也不可能有更多如传统文人之“清静”、“淡雅”、“萧散”之闲情。显然,传统笔墨所依赖和阐述的生命理想和艺术价值载体坍塌了!留下的问题是,路该向何方?
“回归传统,深入经典”这是众多理论家为当代书画家开出的通用药方。虽然这一说法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事实上,人们对传统、经典的“拉拢”和“台举”,更多的是名义上的向往和追求,多为自己作品的脆弱、拙劣和缺乏价值品格找到“温柔乡”或“避难所”。其实大家都明白要养成古代优秀文人那样的全面素养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厢情愿,更何况,在这一论调之下就站着形形色色的人。
可以说,当下书法的萌动明显地反映着“道”的散失,却曲折地透露着寻找“新道”的迷茫。
这就需要透过形式、内容这些具体的器本身,来以器寻道,进而达到以器见道。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文化形态、乃至寻常生活的渗透告诉我们,随着新材料、新形式的运用,新问题将不断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自身也应该改变和需进一步开拓创新。如果不认真对待科学技术中的思想人文因素,就相当于承认现代人学养、才情与人格的分裂。这问题我们得认真思考!
概言之,“笔墨”抽象而具体。任何对笔墨的真正讨论都不会终结。它不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是一个发展的理念。只有辩证地看,同时要务实地做,我们才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更有价值。张平二〇一三年六月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680,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清江独钓》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