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省会石家庄的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场馆人潮涌动,但省会的一些艺术展馆,虽然免费参观,却人气不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免费看、数量多,却难聚人气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制度,同时,除基本陈设展览外,各艺术展馆的临时展览数量也逐年增加。据石家庄市博物馆副馆长马振东介绍,该馆近3年来每年的临时展览数量达30个,相比之前数量大大提升。河北美术馆馆长张国君介绍说,仅2013年一年,该馆的展览数量近40个,几乎全年没有中断。当前,市民欣赏各类艺术展览的条件可谓优越,但不明白为什么还是没人看。对此,张国君认为是“缺乏文化氛围,人们尚未形成周末进文化场馆的习惯。”石家庄当代美术馆负责人则表示,在民众尚未形成文化习惯的当下,艺术展馆真正体现其文化服务性和辐射力,不应仅仅局限在展览数量的提高和是否免费上,展览的质量、服务的水平同样值得关注。
信息不畅、亮点少、看不懂
“看展览的人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众不了解相关信息。展览信息的发布渠道很分散,搜集全面并不容易。”自2011年下半年起,基于自身的需要,石家庄新浪微博网友“洋洋dede意”开始搜集石家庄的展览及演出信息,集纳为“石家庄演出信息”进行微博发布。
展览内容的同质化、亮点不足同样令参观者诟病。一书画爱好者说:“书画作品展览看似很多,但往往名家少,即便是出于推新人的考虑,也感觉特色不足。”马振东说,一般博物馆主办的展览比较注重邀请名家和策划,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博物馆主办展览规格高耗时耗力,在每年的30个临时展览中这种高质量的展览也仅占到四五个。
而在石家庄当代美术馆负责人看来,“专业的作品需要一定的美术素养,很多人会感觉看不懂,自然会丧失观看的兴趣。”记者在参观美术展览时发现,多数展览作品仅仅是标明名称、作者,再附以一百字不到的作者简历,但对于作品的艺术特色却鲜有介绍。同时,场馆工作人员往往也难以提供专业讲解。
拓宽信息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展览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作为网络达人,“洋洋dede意”认为,在网络时代,公共文化场馆的信息传达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他建议各个艺术展馆应该首先完善网站和微博,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公共微信账号,还应各场馆联合建立一个公共的展览信息发布平台。
如何让展览走出题材重复、缺乏新意的窠臼?马振东结合工作经验,推荐文化场馆多尝试交流展览。石家庄市博物馆曾与广西柳州博物馆进行交流展,推出《五彩羽衣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展》,还在与银川美术馆的交流中,推出《远古的回声——贺兰山岩画艺术展》,均获得热烈反响。
对于展览是否需要讲解,张国君给出的答案是“应该有讲解”,但他介绍说,由于作品风格迥异、技法各不相同,少有通晓这些知识的全面人才。他建议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举办论坛、开设讲堂上,以担负培养大众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任务,“观众自身素质提高,欣赏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而一直坚持每个参展工作人员必须对作品了如指掌的石家庄当代美术馆负责人却认为,文化场馆培育大众审美情趣的任务与提升场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矛盾,应该两手抓。“当前,场馆工作人员似乎只是将自己定位为展品的看管者,只需要监督观众‘别碰’、‘别摸’。但存在的并非是合理的,以工作人员难以做到全部知晓为由拒绝提供咨询不应是理所当然的。当观众咨询展览作品时,工作人员必须能提供详尽正确的解读。”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