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铜鎏金錾花海兽婴戏图手炉清 铜錾花瓜棱手炉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
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
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清代)张劭 《手炉》
《红楼梦》第八回,落了半日雪珠儿天,黛玉往梨花院探望养病在家的宝钗,没成想宝玉早在宝姐姐处相谈盛欢,当下酸意幽生。且又因宝钗说了一番“暖酒散热、冷酒凝结”的体己话,劝止了宝玉的饮冷酒,越发含酸。正不得出口时,可巧小丫鬟雪雁秉了紫鹃的嘱咐送来小手炉暖身,黛玉接了,抱在怀中,含沙射影说了句“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想来,落雪天寒,小丫鬟体贴,小手炉暖身,该是一番“琉璃世界,雪白梅红”的心境,奈何黛玉心思在他,倒无端因“手炉”引出一段公案来。公案说不休,也罢。在天渐寒,日渐冷的时节,“手炉暖身暖心”的话题倒是很合时宜的。
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私塾或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贵人,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在后来成为文房、民间乃至旧时宫廷广泛使用的取暖用具。
手炉,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也亲昵不少。过去的读书人,有了手炉,就能暖手疏血,书写绘画两不误,正是“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据说,手炉的出现启发自火炉、火盆。但不同于火炉无炳,只能围炉夜话,手炉大都有提梁,且小巧玲珑,高、长和宽度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也算是盈盈可握了。手炉的结构很简单,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多为铜制,内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炉罩)散发出来。炉火不会一盖即灭,又不会太旺、抚之烫手。还能透过盖子的空隙,侍弄炭火,散热原理相当高明。
早期的炉身较为简陋,还留有铸瘤等痕迹。想来,先人们冬日严寒,一炉在手,先解决过冬问题再说,美观倒在其次了。或许在后来,手炉愈来愈熟悉,且年年冬季必随先人们左右时,先人们才有了“美化”它的心思。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