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给了现代人宽阔的研究和想象空间。
关于砚碑,专家团提出四大疑惑。
疑团一:500碑文,写了什么?
砚碑量大,且皆为古文,篆书像蚯蚓,草书潇洒写意,连行书都有些难以辨认,一时之间,现场的专家团队也不能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解读。
宋波拜托钱江晚报和微信公众号“西湖晓蛮腰”刊登部分碑文,请读者们帮忙来“翻译”,有请杭城的才子佳人将这些文字译成白话文,讲述其中典故。
读者不妨当一回雅士,将译文和解读,发送给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西湖晓蛮腰”,经专家认可后,我们将在西湖晓蛮腰上跟微友分享您的文字。
疑团二:砚碑统一大小,究竟用来干什么?
这近500块石碑,大小基本一致,跟A2纸(420mm×594mm)大小差不多。
在民国初年,石碑主人为什么希望工匠们能创作这样一批规格的艺术品?是用来教育或是单纯收藏吗?是用来展出或是摆设吗?是用来投资或是出售吗?
疑团三:砚碑主人,买下了一个矿?
宋波曾经前往安徽歙县,希望向采石场购买50块这样材质和大小的砚石白板,对方明确告知,采石难度大,货源不足。
而现场专家说,即使在宋代,每次进贡给皇上的砚石也不过二三十块。可见,当时一下找出这500块砚石花费了石碑主人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难能可贵的是,部分砚石上还有水波纹、鱼籽纹,甚至玉带,这无疑更增加了砚石自身的价值。
“有一种可能,当时刚好有这样一个矿,挖出了大量这样的砚石,而机缘巧合,恰好被碑主人遇到了,甚至有可能,他买下了那个矿。”专家猜测。
疑团四:为什么选择砚石来刻碑?
歙县泥岩石一般用来做砚台,即使砚台上刻有砚铭,也只是屈居小小一角,或记事或闲趣。而刻大段大段文字的石碑,几千年来,大多用的是太湖石。比如岳庙碑廊中,大量碑刻,用的就都是太湖石。
民国那位主人,当时究竟为什么选择用砚石刻大量的碑文?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