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历 《溪山无尽》水墨纸本 手卷 33×572cm
“此卷蹊径深邃处胜思翁(董其昌),笔墨秀润处胜麓台(王原祁),其一种士气胜石谷(王翚)”——清收藏家韩荣光对吴历的此幅长卷有着极高的评价。画卷徐徐展开,吴历的山水映入眼帘,云雾缭绕的远山,缓缓流淌的溪水,以及宁谧祥和的村庄,不同的构图组成不同的节奏,让观者的内心深深被吸引的同时,也随画势的变化而充满戏剧般的起伏。大师手法,密处反而见疏,留白处言语万千,精妙绝伦,可知谢赫云“气韵生动”诚不我欺。画家自题“人品不高,笔墨无法”,精湛技法来自其素日学养,他曾向经学大家陈瑚讨教坟典,向诗人钱谦益学诗,从陈珉学习琴艺,文化底蕴深厚,笔墨之间自然流露清雅与高古的独特风韵。其写生与读书,无一偏废,山水心得,深植内心,可谓“工夫在画外”矣,后世万千追随者莫不仰止。叶恭绰签条
《溪山无尽》先藏于广东韩荣光处,韩氏两题此卷,展玩之余,对渔山笔墨精髓多有领悟,更以王翚、董其昌等人相较,以为胜之。而后流传至杭州藏家张经手中,此后复归藏孔氏“岳雪楼”。孔广陶、孔广镛兄弟与张经之间的收藏往来清晰可靠,卷中孔广镛跋“咸丰己未夏六月得此卷于清河张氏”即为明证。《从白纸到白银》一书中也记载孔广镛、孔广陶兄弟曾于咸丰九年(1859)拜访张经于庚子拜经室,入藏了一部分珍品。如仔细翻阅其《岳雪楼书画录》,我们会发现共计收录十四件为张经旧藏。而其他一些藏品如倪云林《澹室诗图卷》的题跋中,有“海山仙馆”主人、广东著名藏家潘仕成的鉴藏印,由此可见“岳雪楼”中有部分藏品来自潘仕成,更有可能是孔氏兄弟在潘氏处见到了张经的藏品,深为震撼,因此便有了咸丰九年拜访张经一幕。余绍宋 叶恭绰 题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孔广陶将《岳雪楼书画录》所收藏品时间下限定为明,故清一朝大量书画精品未录入,仅有以明人为主、《妙绘英华》杂册中夹杂王原祁(一开)、恽南田(两开)、金农(一开)共四幅清代书画作品。因此孔氏非常喜爱的这件《溪山无尽》手卷未录入《岳雪楼书画录》。签条落款“岐山”的书家为周浚霖,广东人士,也负责编印《岳雪楼书画录》。孔广镛 孔广陶 题跋
孔氏家族“岳雪楼”中藏品散佚后,有部分可能流入清广东著名收藏家潘正炜之孙潘佩裳手中。据手卷后附题跋可知余绍宋、叶恭绰在黄子静寓所“小画舫斋”处曾见过此卷,故可推断潘氏之后,广东藏家黄子静收入此画。余、叶二人均对此卷称赞不已,叶氏更是不仅在后附跋,还题引首,喜爱之情可见一斑。从韩荣光算起,周浚霖、孔氏兄弟、潘、叶皆为广东名士,余绍宋虽为浙江人,但其祖父曾宦游广东,家中也有亲戚居岭南,更因与黄子静交情深厚,寓居“小画舫斋”半年,故与广东结缘不浅。从吴渔山此长卷的递藏情况可感知粤籍文人对于书画珍品的热爱重视与贡献。韩荣光两度书跋
相较于“四王”,吴历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虽然有着明显的师承关系——吴历曾师从王鉴,而后又于王时敏处多受教益——但吴历的画风仍是带有自家风范。当然,吴历早期的绘画风格与王鉴接近,多为清秀雅致、皴染细腻一路,而因王时敏的缘故,吴历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宋元名家真迹,转师古人的经历,特别是王蒙、吴镇的笔墨风格对于他形成后来的画风奠定了基础。吴同时也格外注重取法自然,这一时期的作品也随之变得沉稳、苍厚,在视觉上显得更加洗练和丰富。作品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清润开朗、隽永工致。用笔用墨都很讲究,例如《溪山无尽》长卷开篇描绘远处山脚的几笔淡墨,用笔看似飘柔,但骨力强劲,没有丝毫的轻浮之嫌。而对于树木枝杈以及树叶苔点,无不严谨精到,有条不紊。这种严谨质朴的创作态度贯穿了吴历的一生。
美术史上以其五十岁为准,分为前后两期。此卷《溪山无尽》为画家中年(43岁)所作,为典型的早期山水风格,同期亦产生了大量成熟的作品,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湖天春色图轴》(作于45岁)。而《溪山无尽》中的布局深远得宜,取景独具匠心,物象刻画细腻,笔触秀润如其两年前(1672)所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寿许青屿山水图轴》。这样的面貌,无疑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结果。而吴历迥异于其他画家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信教的精神支柱转变,使得其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还能一定程度上吸收西法,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参考文献
《<吴渔山先生年谱>辅仁学志》陈垣1937年1-2期;
《<桂枝未遂知衔恨 诗草空遗泪眼看>常熟理工大学学报》冯卫中 2013年4月;
《岳雪楼书画录》(清)孔广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8月;
《从白纸到白银》 庄申 东大图书 1997年1月。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746,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笑口常开》
李子玉作品 / 45×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