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日本伊豆半岛上池田20世纪美术馆参观了一场有关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展回来,就听闻同一时间在北京居然也在展出他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并且声势浩大。我不禁感到一阵疑惑:难道是这幅《玛丽莲·梦露》分身有术?
我的疑惑并非是对作品真实性的探讨,因为本身艺术展上出现一些经典作品的版画和复制品也无可厚非,但是令我感到不安的是,这样平行出现同样一件作品,即代表了总有复制品存在,那么为何在展出说明中并未提及?不知情的观众看得正欢,我却感到一阵不安。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并非独此一例,我曾在不同的画廊和会所上看到同一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而他们都并未写明这是否是大师真迹。这种并不少见的“糊弄”也许并不是为了让人以为是真品,但至少这是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作为万千艺术爱好者之一,当我无法分辨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作品时,我感到相当困惑,甚至忍不住怀疑也许这些作品中一件真品都没有。
这或许是我的多虑,但我相信会和我有同样“平行疑惑”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现下国内外经典艺术家作品展越来越受欢迎,我们能不出国门看到的重量级展出也越来越多,如果这种疑惑成为常态,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到这些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到访还能带给观众惊喜和感动吗?
本来,艺术展的丰富多样并不一定要以贵重的原作来衡量,即便是版画,即便是精致的复制品,能带给观众的体验也不差。如果为了增加展出的吸引力,刻意隐瞒了作品的“替身身份”,反倒失去了展出的意义。如何消除观众的“交叉疑惑”,也是更新艺术展出观念目前需要思考的,因为一旦造成观众对作品真实性的怀疑,反响势必本末倒置。
[广告] 作品编号10032217,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瓜果香》
孙吉祥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