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在古代可称为雅集。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同道集聚,名士相和,诗酒酬唱,成为文化艺术史上的美谈。明清以来,因为商业文明的萌芽,在交通便利、城市发达、财富集中的苏扬及杭嘉湖等地区,文人雅集更多频次地举行。特别是清末上海开埠以后,新兴市民阶层兴起,西方商业观念的进一步影响,使得为生计、为名声的大批书画人士自东南西北“众水会聚”而来,所谓“雅集”的社团因此纷纷建起。名流晋升、家严家慈大寿、子女迎娶、义卖赈灾……不同的“因由”使社团或领衔人物召集的雅集更多起来。
笔者此下要说的“笔会”一词,既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雅集,也非新时期文坛上作家们因组稿而一时约集,乃是近几年更多出现在一些当代书画家、文化掮客、企业收藏爱好者口中的一种特指称谓,一种现象。它有延续古代雅集的某种文化外衣和祈盼情境,却更多的沦为当代书画家“奔赴金钱之约”的一种“盛会”,也是更多爱好书画的企业家、公司老板及艺术投资者热衷的、能短平快获取“藏品”的一个“道场”和产床。
眼下,这种风行一时的“笔会”一般会如此运作:起意要收藏某些书画家作品的企业家、公司老板或书画投资者,张罗一个场地、拟定一个主题、准备好给每位艺术家一份润笔费(或外加一些礼品),然后让中介或掮客选一个时日,召集来这些书画家。在过场式的游山玩水、觥筹交错和吃喝玩乐之后,应召而至的书画家们,便一起泼墨挥毫。其间不时穿插着东道主的一些要求,书画家们也“来者不拒”,不下几天甚或一个上午或下午的工夫,一大批“制品”便欢快地诞生。说这些东西是作品,因为它们毕竟出自艺术家的创作;说它们是产品,因为是批量快速产生的。如此,说成是“制品”较为合适。笔者近期在浙北一些企业家那里看到,他们数量巨大的藏品,大都是从自己操办的“笔会”而来。名头都不小,尽是些北京、上海、杭州的“大师”、“名家”,其中有大部分是艺术院校的教授和画院的画师所作。
考察诸多“笔会”制品,倾听收藏者“亲历”的获取过程,实有必要谈谈“笔会”制品收藏的利与弊。正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笔会”当下能够风行,与文化兴起、藏欲旺盛有关。对于收藏者来说,其“利”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广告] 作品编号1003224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源远流长》
周裕国作品 / 49×9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