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李学明是多年朋友,近来再读学明画,辄多惊喜,不禁想起龚定庵常常被改写的诗句“瓶花贴妥炉烟定,觅我童心四十年”。岁月流转,与童年往事间的时差似乎越拉越长,但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童心童趣的感悟却越来越真切。正如李学明笔下的童子童趣,焦墨简笔,朴拙而灵动,多是传统生活场景的再现,悠然自在,能够唤起人的回忆和遐想,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韵味。我想,艺术的魅力大抵在于此。如果说人生所谓的成败强弱、动静起落,依据的只是功利的判别,那么在率真情、尊性灵、重趣味的艺术作品中,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深处的韵味,带着生活的经验阅历和想象细细品味,能在朴素中见绚丽,在简直里显曲折,在平静无波的心底感受到情感的波澜。李学明的画,无论童心还是禅境,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适意的境界。
论艺者常言“艺术妙在隔与不隔之间”,太隔则不能深入其中,无法体会其中的情趣;不隔又易流于庸常,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难以特意描绘,形之图画。李学明尤擅体悟和再现传统生活,于寻常事务中发现诗意,以平易质朴的手法描绘其中场景,平淡中透着真挚的人文关怀。尤其对孩童日常生活情态的描绘,简笔疏放,轻灵活泼,取其天然纯真的本性状态,充满了天真的意趣。围绕其画作,作者与观者似乎一同变成了“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于是小中映大,由表而里,在不经意中托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生活的品悟。应该说,对童心真趣的表现,源自创作者的生活态度,也与艺术修养密不可分。如丰子恺所言“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对纯粹本真、天然诗意的儿童世界的描绘,也是创作者艺术人格的体现。
正如童心讲究的是无功利地看事物,禅宗对文字法相的“不离不染”以及“不著不离”的思维方式,也在于消解各种法相对于“本心”的束缚,所以,这种纯粹本真的艺术追求即成为境界。在其中,一茶一饭都能尝到真味,一草一木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都能感到温暖的人生的情怀。于是李学明的创作由童心而入禅境,以纯静的心灵观照,借用简约的笔墨描绘,通过僧禅生活场景和神情意态,娓娓叙述,表现冲淡的情志和恬逸的境界。他的代表画作,往往洁净单纯,不施渲染而丘壑自现,落落数笔而不减千乘万骑,或以古雅,或以风韵,或以隽永,彰显了文人画一直以来尚简的传统和天真朴素的美学追求,极具文人质朴的意趣。
尝记寒山有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岁月的流转,生活的积累,常常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而今再读李学明的画作,仍然感怀欣赏其中的意味。那是一种深透生活表象的惜福与闲淡,是顺应天地造化的规律以及人之生命节律却极为坚韧的生命追求。我想,带着一份质朴的童心与真趣,李学明的艺术探索还将充满欣喜和收获,愈久愈醇,令人期待。辛卯腊月二十三小年记于千佛山下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