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谦慎:现在写这么多字,我想问一下晚清官员卖不卖字?不卖字。现在跟市场有关了,匡时的听得仔细一点,他不卖字的,卖字这个东西写这么多他不卖的,不卖干什么?礼品,为什么不卖?不需要卖,为什么?当官,我们说升官发财,升官就能发财,卖什么字呢,那个时候的字也不像今天卖得这么高,你看那个“润格”是很低的,怎么卖呢?假如一卖出问题了,潘祖荫三品官,我的润格二两,吴大澂说我写得比你好,我只能卖一两半,不能说我卖得比老师高,很难定,有很多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不卖字。
吴大澂当巡抚的时候,一年是一万五千两银子,还有三公费用,可以拿到腰包里的,实事求是地讲,不是对今天三公费用来辩护,这是历史上的事情实话实说,三公费用,那个时候他妈妈一过年、过生日,海关,他当广东巡抚的时候一千两银子送去给老太太祝寿,他信里都写好的,不当作贪污的,正常收入,所以你说他跟你去卖字,太跌身份了。现任官员不卖字,退休官员可以卖了,这个讲清楚,李日华就卖,李日华退休不做官没收入就可以卖。莫友之就是卖的,他不是做官的,他说:“不如来书,故书来吴,请预备好宣纸,四洋。”四洋相当于两块八,二两多银子,近三两。当然你可以看后面跟了一句“相好不计”,朋友不收钱的,不是说今天一样的朋友来也得收点儿钱,没有这样子的,朋友不收钱,就是古代人。何绍基写这么多字,你看人都劝我写字要笔资,就是他来不收钱的,实在没办法,老年窘状,不犯即衰之戒,不想笔劳收笔资……”他是在上海,上海开风气之先,卖字的主要是上海,大城市里边,他后两天又写了,何绍基已经不当官了,即便如此,你看很面前地卖字,是家信里边说了,不是客气,也是劝我来收笔资,可以知道他是不收笔资的。
1866年何绍基已经开始卖字了,南中有人求书法者甚重,一书润笔便十分郑重,从之不外乎钱道吝啬。一笑,大家还是不习惯去买字,因为对于人来讲能求道字,不是说他缺这点儿钱,两三两他们拿得出来的,就是说我认识何绍基,我买他的字不太跌份了嘛,求他一副字还不容易嘛,是这样一个观念。不卖字可能是书写量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都卖字玩不起来的。官场里边这套东西不起来,经常找你题跋,你说我要润格,怎么题啊?互相题跋,很多的。不能这么干的,所以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官员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市场价值呢?一般的我的粗浅观察,大概过五十年到八十年,那就成为市场商品了,比如说刘墉1805年去世的,钱锋1795年去世的,他们的字在五十年以后都在市场流通,而且价格不低,相当于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我们看吴湖帆、谢稚柳、陆俨少的。当然他们画家是另外的,画家是一直卖的,另外讲,画家和书法是不一样的。
翁同龢日记,刘施安字册40两,很贵的,王石谷都是?32两,刘施安比王石谷晚,王恽早啊。画,不要以为画就一定比书法高,32两可以买一个王石谷的,但是买刘施安的册子就40两,这个时候可以看到价格是这样的。
翁同龢另外的日记:(如稿),对联开始卖了,过了多少年以后对联开始卖了,晚清官员卖得很高。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743,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事事如意》
李子玉作品 / 45×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