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生作品
《大海欢歌》
黄健生(画家)
《南海Ⅰ号出浴图》是笔者在2008年以打捞宋代沉船“南海Ⅰ号”为素材创作的作品,该作品问世并入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术大展”之后,紧接着我又创作以体育运动员冲浪为题材的《浪逐飞舟》并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一时在美术界引起了关注。有些前辈、同行纷纷鼓励我:“健生,你就吃定这条水了。”因为这两幅作品都是以大海为题材。
然而,这几年,我也并没有“吃定这条水”,也仅创作了《大海欢歌》、《大海的呼唤》、《济沧海》以及去年冲击全国历史文明题材的巨作《郑和下西洋》等几幅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虽然应该讲都比较成功。由于它们的问世,美术界更加认为黄健生就是个很会画“大海”的画家。其实大海系列的作品,我也仅仅创作了上面点出的几幅而已。
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诞生、发展都不会是简单和孤立的,总会有着一定的规律。只是这种规律需要一些人去探索并发现它。以国画表达大海,前人并不多见,但近年来似乎多起来,好像还有一些什么“海洋画派”?究竟画得如何,这个问题并非本文探讨的问题,笔者也不妄加评论。
笔者焦急的是,不知何时,已被当成画大海的“专家”了。专家,意味着专业、专长和高水平。本来嘛,应该说是好事,画坛本来也有“十个优点不如一个特点”的潜规则,通过一个具有个人鲜明特点的所谓“一招鲜”得以“克敌制胜”并“吃遍天下”。可笔者害怕了。
画画久了,当自己逐渐形成一套图式、笔法、墨法、画面语言、表达方式等所谓“个人风格”时,这种“熟练”离真正的创作就会有越来越“行”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把这种绘画定式逐渐主宰自己时,终会认为“画上得来终觉浅”。觉得以现有的方式在画纸上再难表达自己想法,继而沦为具有“个人特点”的画匠,终其结果是把具有个人的特点沦落为“个人行画”,真心的怕。
本来创新技法、创新表达形式就是要改变唯技法是从的画匠创作方式,想方设法突破画家在创作境界上的局限,丰富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本质认识,让艺术想象更显思辨性。理论上讲,画画是感性的,古人在绘画上创造出诸多皴法以及表达景物的方法,几乎能应用的表现技法应有尽有。可是,现代人如果单纯沿用这些技法而不加以改进和取舍,则等同于一般“行画”。当代岭南大家黎雄才先生画的松树可谓冠绝群雄,可是后人万般临摹,而又不能得其精神,黎老的这种得意技法看似普及,使人观之也甚觉其“行”了。
画坛上,时不时也有专攻“一招鲜”的小圈子,而一旦能形成自家面目则算成功,甚至于不断强化和维护这种“个人面目”,给自己的“招式”贴上“标签”,再而还建立这个派那个派,很是无奈。
正因如此,笔者研究的以线条刻画大海的方法而并没有“吃定这条水”,就是怕把这一个人特点画成“个人行画”。当初画大海既是偶然也是一种探索的必然。虽然《南海Ⅰ号出浴图》成功得到美术界认可之后,我也尝试创作《浪逐飞舟》等几幅大海题材的作品,但数量远远地少,在没有保证作品气韵和意境需要的前提下,我是不会随便再去画我这个“特点”的。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石鲁认为,“重气节、重品德、重情义、重真理”和“轻利欲、轻名气”是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条件。有作为的画家是需要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抓住生活”,艺术的本质是“创造”。不断开创新技法、新形式,力争在创新中有所建树,是艺术家应有的态度,但千万不要掉进“个人行画”的陷坑。
(注:“行画”是指技法过于程式化和概念化的绘画作品。)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685,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清江独钓》
鲁叁田作品 / 50×25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