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影茜《事实的想象》刘诗园《开放的雕塑》
01 “惯例下的狂欢”,用数学和方程解构艺术家
与其说是“惯例下的狂欢”,不如说是“数字下的狂欢”。
“惯例下的狂欢展”中,每一个参展的艺术家和策展人都将从O C T当代艺术中心的历年工作、展览中选取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作为切入点,而打动时代美术馆策展人蔡影茜的是七位艺术家的个展,他们被列入了“艺术家个案研究”的范畴,而这七个展览均由O C T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黄专担任策展,将这七位艺术家创作手稿、作品图片以“七星聚会”的方式陈列开去,便构成了本次“惯例下的狂欢”展览的主题。“我们既要从中理解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实践,又要回顾并追述展览的复杂性。”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如是说。
展览的“复杂性”如何体现?在黄专看来,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是一道费解而神秘的方程。“我们要用方程式来解构艺术家。”而被列入到“解构”行列之中的,分别是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张培力、舒群、谷文达、徐坦。这些艺术家都曾在O CA T做过展览,而他们的展览成果如今却仅以档案、文献等有限的物质载体存在。然而,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持以“打破常规、多元选择”的先锋倾向,就如同一个个未解方程中答案莫测、结果待定的“X”。谜语一般的未知数,悄悄地嵌藏在那些以文本、文献、资料图片、设计图示堆放而成的展览现场中。
于是,在O C A T宽敞的展厅里,观众们将被一连串“数字”笼罩。率先被“拟数化”的是艺术家本人,譬如,艺术家徐坦喜欢“玩语词游戏”,并把语词的表意变得云里雾里、变幻莫测,这就很像多元多次方程中的“X、Y、Z”,而艺术家隋建国则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实现了精神相通———隋建国把“解析几何”和“空间艺术”统一起来,于是在著名的艺术计划“偏离17度5”中,他精确地计算出上海浦江华侨城和原版设计图纸偏差17.5度的地理事实并施展艺术创作。这其中的关键助力是日趋成熟的3D科技———创作伊始,3D立体动画便用数轴加曲线的方式,形象、逼真地模拟了浦江华侨城的实景和位置,并与原设计图进行了微妙的比对,这就好比在浦江华侨城上放置了一张超大型的“解析几何坐标系”,而这正是他动手创作的完美参照物。
当然,呈现艺术家数字化思维的还有那些书写凌乱的策划手稿,被标码的说明图、设计图、草案图。譬如,谷文达的“实验水墨展”中,其设计手稿中就分布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字,如“原何7作品:16,17,15,14,18”、“16、15、14、18”,这些排列组合揭露了作品尺寸变更的信息,也是一个个将美学元素包藏其中的密码。而另一些艺术家的“手稿”,则更像是建筑工程的标书和说明方案,譬如王广义的创作往往都有详尽的“说明书”,“铁架可购买类似或制作”、“高约5-6米”、“约500-600cm”等数据准确地描述着艺术装置与所处空间的关系,而张培力在推出个人系列展览时,也按照矩形图状小心翼翼地设好办公室、背投彩电以及日常家具之间的关系,俨然一个家居装修生活家。这些专属于艺术家的“设计图纸”、“规划图纸”以往从来不会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中,如今却大白于天下,艺术家们理性、精确、立体、数字化的思考模式终于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误解:谁说艺术家一定是理科白痴?他们操控数字的能力甚至不逊于那些资深工程师、建筑师。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