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位于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控虎牢,西扼崤函,伊、洛河水在中间蜿蜒流过。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凯旋而归,在河洛平原一带“息偃戎师”,偃师由此而得名。县城边上的尸乡沟在此次战争中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沿用了几千年的地名上便可想象得出当时血雨腥风的惨烈场面。商灭后退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不食周粟,体现出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和两位圣贤的顽强意志与独立人格。田横的墓碑历时两千余年依然在述说着令人荡气回肠的五百壮士以死铭志的侠义与豪迈……岁月沧桑,逝者如斯;怅望千秋,英雄扼腕。几千年光阴横亘,地气充盈的土地在沉默中越来越显得厚重。
于会见1962年生于偃师,美院毕业后教书至今。作为画家,多少年来会见一直画着他熟悉和热爱的家乡。近期创作的一批风景画依然取材于偃师的自然风光。画面多以大地为依托,追求开阔雄放的视觉效果,但其立意所在,是寄情家乡的山水,抒发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阅历和审美体验。单从这些作品的命名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作者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对本土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反思、对内心的希冀被他凝结于笔端,在画布上淋漓尽致地挥洒着,或激昂、或低沉、或浓郁、或散淡,张扬与内敛融为一体,发自内心的那种真挚情感借助山形地势、平坡沟崖的跌宕起伏具有了一种内在而直观的形式语言。随着画面笔触的起承开合、疏密错落、繁简纵横,我们不难看出他心中的万千沟壑和胸襟抱负。如今的会见,再也不是当年拉车的农民了,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厚积薄发,气势如虹。作品《雄关漫道》在构图上大开大合,视野辽阔,收放自如。画面中洋溢着用色彩与笔触营造出的勃勃生机,正暗合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铿锵气概。在《谋事》、《阴谋的诞生》、《火鹰》、《大事件》、《白鸟》等一系列作品中,会见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绘画语言,表达了对偃师这片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所经历的峥嵘岁月的尊重和感叹,同时又隐含着一种莫名的神秘。这种情感是复杂的,可以反复吟诵却永远无法一言以蔽之。如果说在上述的作品中会见还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的话,那么在巨幅作品《英雄赞歌》、《英雄时代》中他则直抒胸臆,三、四米大的画布似乎也装不下他内心的山山水水,起伏的丘陵,像是大海的波浪汹涌澎湃,劈头盖脸扑面而来,让人屏息敛气又怦然心跳。会见再也无法平静地经营画面调弄颜色了,在急切的叙说中任由激情喷发,迅急的笔触,恣意的涂抹勾画表达着自己对英雄的崇敬和向往。画面中不见英雄却到处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悲壮和豪迈的气息,并使人想起大地与英雄之间的关系:是这片土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还是无数英雄问鼎中原的野心成就了这片土地的盛名?盛名之下的苦难和繁华被深埋在地下,沉重而荒芜。会见的这种睥睨万物的雄壮大气,既给所描绘的土地蒙上了想象的浪漫,又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挥洒中给画面注入了深刻的内容。
会见作品中流露出的作为偃师人的骄傲和自豪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视野仅仅只停留在养育他的这方土地上。他不去摹写自然,而是在作品中审问辩驳,缅念眷顾,慎思静笃……执着地将外部世界还原为内部,用色彩和笔触在已逝与永恒间探讨生命。在眼下轻浮孱弱的年代,会见凭着农民的骁勇,由着自己的性情,依靠着丰厚传统文化的滋养,在荒芜了的英雄之地仗剑独行,追寻着远古英雄的梦,放任地唱着自己的歌。
[广告] 作品编号10030936,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梅开五福》
孙迪作品 / 138×70cm / 软片未裱